刘璋对孙坚的坦诚深感认同,历史记载孙坚曾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击败华雄,首开洛阳之门。
陈寿曾赞其刚毅无畏,连董卓这样的枭雄,也对孙坚心存忌惮。
朱儁看着两位年轻的英才,欣慰地笑道:“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栋梁,无需再谦让了。
如今各地招募勇士,已有四万余人,皇甫公伟欲带军前往汝南,对抗黄巾,你有何看法,刘校尉。”
刘璋心中暗喜,他一直渴望有机会北上,此刻竟得到主动,还有军需支持。
“我愿领兵支援河北,协助卢中郎,皇甫将军与义珍将军的兵马和器械,我感激不尽。”
皇甫嵩闻言,欣喜之余略显为难,“河南形势虽佳,但河北局势复杂。
你所需兵士,我尽量凑足两千,战马两千匹,只是……”他深知战马珍贵,难以轻易割舍。
刘璋看出他的难处,继续争取:“河北僵持,关键在于太平道信徒众多,冀州根基深厚。
若能得到战马,我军机动性更强,破敌之策更易实行。”
皇甫嵩沉吟片刻,明白刘璋的用意,虽然艰难,但为了大局,他决定妥协:“好,我尽力为你筹措,两千精兵和两千匹战马,你去河北定能大展拳脚。”
"首要挑战来自首领张宝,他的煽动力不容小觑,众多信徒甘愿为信仰赴汤蹈火。”
"其次,朝廷军队与黄巾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硬碰硬无疑是自寻死路。
一旦聚合,数千兵力犹如沙入海洋,难以形成有效抵抗。”
"我到达冀州后,必须分散行动,避免集中兵力。
无论是突袭敌粮库,还是设伏等待时机,都不应直接交锋。杨志坚与李逵双方均表同意。刘璋的战略思路他们理解。
任何战场上,力量的不对等总是关键难题,否则他们也不会在长社陷入波才的围困。
刘璋对于获取战马的决心坚定不移,绝不会轻易放弃。
“前往冀州,我计划或以奇袭,或断其粮道,或暗中伏击。
关键是避开正面冲突,等待黄巾军疲态毕现。”
黄巾军虽然众多,但粮食消耗巨大,难以持久。
时间一长,他们的后援链必会出现断裂。
而官军则能从各地源源不断得到支援,战斗力会逐渐增强。
皇甫嵩对刘璋的见解深以为然,他刚刚离开洛阳,队伍仅数千人,转瞬之间,已过一月。已增援至四万人。
然而战马资源稀缺,他虽能补充士兵,却无法填补战马的短缺。
骑兵的优势显而易见,五倍于步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五千铁骑在战场上的冲击力令人胆寒。
在追击波才的战役中,如果没有战马,胜利的光芒或许会黯淡许多。
"子真,刘校尉的见解明智,颍川战役大捷,波才已除,再加上孙司马及四万将士的加入,豫州战事应无忧。”
"而子干独自对抗张宝三人,若稍有闪失,黄巾军顺流南下,对洛阳构成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朱儁思索后,为刘璋辩护。
孙坚望着皇甫嵩,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两位将军,河南地区以平原为主,骑兵活动范围广阔。如今我们士气高昂,即便少了两千战马,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
皇甫嵩见朱儁和孙坚都支持刘璋,心中一横,决定满足他的请求。
“既然你们都持此观点,那我就答应。
刘校尉,你务必谨慎行事,只要能牵制住张宝,便是大功一件。""待我与同仁携手安定荆楚之地后,"我将前往河北,助你一臂之力。”
在刘璋的雄心壮志中,他向皇甫嵩许下了坚定的承诺。
"皇甫将军,您无须担忧,我定会妥善执行任务。”
"三位将军,孙司马,行动如疾风,我即将调集兵马,直奔河北。
望各位珍重,就此别过。”
他们三人对刘璋回以敬意,齐声道:"一路平安。”
两个小时后,刘璋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如同疾箭离弦,疾驰向黄河渡口的方向。
在洛陽皇宫的金碧辉煌中,皇帝刘宏已经开始他的早朝仪式。
在黄巾叛乱之前,这样的景象是他们不敢想象的。
刘宏慵懒却带着满足坐在龙椅上,凝视着前方的属下,内心感到极大的满足。多处叛军的威胁已得到相应的解决。即使何时平定,洛陽也能安心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