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坦然回答:“田氏虽为巨鹿名门,但我是旁支后裔,祖辈相继离世,家道中落,生活自然简朴。”
他的言语间没有一丝自卑,反而流露出坚韧与自尊。
古人对生活的态度,确实让人敬佩。
"黄巾之乱时,您和家人可曾受到威胁。”
刘璋关心地问道。
"母亲已被我安排离开,我独自留在这里,凭借些许名声和清贫之身,黄巾军并未过于刁难。”
田丰的话语中透露出他的智谋。
刘璋点头,张角能懂得约束部下,实属不易,但那些基层将领的暴行,他却亲身经历过。
田丰的讲述,让刘璋对黄巾军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角的行动,诚然迎合了时势,然而部下的恶行令人心寒,失去民众支持,其失败乃必然啊。”
"听您这么说,难道对张角的行动还抱有几分理解?不怕触怒朝廷的律法吗。”
刘璋的目光突然犀利,田丰却面带笑意,毫无惧色。
“呵呵呵,这里只我们二人,你我心照不宣,将军会因我这几句话而治罪吗。”
“即便将军要问罪,田某也绝不会认罪。”
田丰的话语中带着一种独特的自信。
“坊间传闻田元皓严肃不易亲近,似乎有所偏颇。
今日一见,实则不然。”
田丰的笑容中透出一丝智者深沉。
“我确如传言般行事,但对刘将军,田某敬佩至极,少年英豪,令人钦佩。”
刘璋心中暗喜,田丰的好感让他看到了机会。
“田先生,黄巾之乱席卷八州,民众纷纷响应,不知在您眼中,黄巾势力能否动摇汉室江山。”
刘璋期待田丰的见解,如同臣子期待明主的赏识。
田丰洞察刘璋的心思,早已准备好展示他的谋略。
“黄巾初起时,八州响应,数十郡受创,百姓纷涌而入,看似势不可挡。
然而,我已看出其必败之道。”
“嗯。”
刘璋好奇地询问,荀攸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
田丰轻轻颔首,食指指向刘璋,“黄巾军的败亡,关键在于将军您。”
话语中隐含深意。
刘璋内心微有失落,怀疑田丰是否只是奉承自己。
“若非我揭露太平道,张角恐怕早有备,雒阳易手,汉室危矣。”
刘璋眉头紧锁,他期待的答案并未得到。
“即便我不揭露,张角真的能攻占雒阳吗。”
田丰嘴角微扬,先点头后摇头,“黄巾若欲颠覆朝廷,唯有迅速攻克雒阳。”
接着,他剖析道:“他们的力量虽大,但根基仅是农民,无严密组织,难以持久。”
“他们只知道破坏与劫掠,这样的起义,终究无法持久。”
田丰的话犹如一针见血,直击问题的核心。
面对朝廷的庞大征兵计划,朝廷军队的士气犹如破晓的曙光,逐渐驱散黄巾军的阴霾。
黄巾军在颍川的惨败和张角的重伤,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困境。
尽管他们试图坚守,但这只是拖延了覆灭的时间,无法改变必然的命运。
刘璋满意地颔首,眼神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
田丰的智谋,让他深感河北第一谋士的非凡之处。
他意识到,那些在《三国志》上赫赫有名的谋士,无一不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先生既然洞悉黄巾军的败局,那么战后天下能否回归平静呢。”
刘璋问道,期待田丰的答案。
田丰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反问:“将军是渴望和平,还是期待另一场风暴。”
刘璋微怔,田丰的话语仿佛穿透了他的内心。
“我身为汉室后裔,自然期盼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坚定地回答,试图掩饰内心的担忧。
田丰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邃。
“黄巾虽败,但平定并非易事。
各地黄巾首领依旧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官军需分兵三路逐一击破。
一旦主力军瓦解,分散的黄巾将难以完全肃清。”
刘璋听后,明白田丰指出了关键。
“陛下已下令地方自行募兵,这本是应对策略,但也埋下了隐患。”
田丰语气变得严肃:“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