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急需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固国基。”
刘璋的目光炯炯,仿佛看到了赵云肩上的重任。
赵云默然倾听,刘璋的豪言壮志让他有些恍惚,耳边回荡着刘璋那句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心中暗自感叹,将军的抱负令人钦佩。
刘璋严肃的神情并未因赵云的敬佩而舒展,反而加重了眉间的忧虑。
“我虽有此志,但才疏学浅,亟需你的辅佐,共图大业。”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真诚的期待。
面对如此深情的请求,赵云心中矛盾重重。
他对刘璋的救命之恩铭记在心,没有刘璋,他的复仇之路可能早已断绝。
然而,背离兄长的守丧之责,他又该如何自处?
刘璋察言观色,看透了赵云的挣扎,他缓缓地以掌心抚过刘备的手臂,“云长,”我有一计,或许能兼顾两者。”
"愿闻其详。”
赵云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他对这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充满好奇。
刘璋缓缓道:“你可以佩戴一条臂章,白底之上书一‘孝’字,以此表明你的孝心,同时参与军务,尽忠报国。
三年之内,你既能履行孝道,又能为国效力,岂非两全其美。”
这策略源于刘璋前世的记忆,他不确定赵云是否会接受。
赵云闻言陷入深思,这个方案看似可行,但对于他来说,能否真正得到理解与认同,还需时间去证明。
他的决定,关乎他的名誉,也关乎他的忠诚。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他的最终选择。
一道清亮的声音划破营地的宁静,那是夏侯兰的声音。
他凝视着赵云,语气充满深沉的劝诫:“子龙!自古忠诚与孝顺往往不能兼顾,李将军对你抱有深切期待,犹如日月昭昭。
切勿轻举妄动,须知此情此景。”
赵云闻言,内心一阵震动,如同被冷水浇醒。
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寻常农夫,却蒙刘璋如此器重,这或许就是他的伯乐之遇。
赵云定了定心神,深深一礼,坚定地看着刘璋:“云愿以犬马之力,回报您的信任。”
刘璋大笑,眼中闪烁着欣慰,他扶起赵云,仿佛握住了胜利的筹码。
“来人。”
他吩咐道,手下兵士捧着一方白布递上,上面赫然一个“孝”字。
刘璋亲手为赵云系上,那不仅是荣誉,更是期待。
赵云心中充满感激,他明白这份恩赐超越了任何功绩:“我本是田野之人,却得主公如此厚待,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法回报万一。”
刘璋紧握住赵云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瞬间的忠诚,仿佛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交织。
望着身边并肩作战的四位将领——黄忠、典韦、赵云、太史慈,刘璋的胸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们各有所长,黄忠、赵云、太史慈皆能独当一面,只有典韦稍显逊色。
刘璋感慨:“有你们的辅佐,我刘璋何愁大事不成,复兴汉室指日可待。”
如今,五虎上将已集其四,最后一位正静静等待在益州。
刘璋深信,只要步步为营,必能终结乱世,开创新的盛世。
“愿为主公鞠躬尽瘁。五名将领目光坚决,他们的忠实与信赖。如同利剑,直指未来。
君臣相合,方能成就伟业。
历史上的教训告诫,无论是田丰、沮授的才华被埋没,还是刘备初期的困境,都提醒着他们,只有君明臣贤,才能共赴辉煌。
而这四位将领,正是刘璋手中砥砺前行的有力支柱。
黄皓,他的才智深藏不露,直到年迈才被刘备慧眼识珠。
典韦的悲剧,源于曹操对权色的沉迷,使得这位英勇壮士饮恨黄泉。
太史慈,这位昔日孙策麾下的猛将,因远离政治中枢,与东吴的权力斗争无缘,最终在赤壁战役前带着遗憾离世,临终前的豪言“人生当以七尺剑争天道,如今抱负未竟,怎可轻言逝去。”
满载不甘。
赵云,忠诚如山,却常扮演护驾者的角色。
当刘备称王于汉中,他赞誉的‘四大勇士’里。赵云仅位列杂号将军,尽管他在汉水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足以令世人惊叹。
那次战役,面对曹操这位战神,赵云凭借智勇双全,不仅救出众多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