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多尔衮:季高,这回不用抬棺了! > 第24章 说到搞钱,我不针对任何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

第24章 说到搞钱,我不针对任何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

王权的话振聋发聩,和珅无力反驳。他也曾多次向乾隆陈明利弊,要求开放通商,可是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乾隆在这件事上态度表现的十分坚决。他也想过原因,可是对于乾隆的指示他已经习惯性的执行,故而也没有深究,如今王权的话像一把尖刀刺进了他的心里。

王权向其余几人问道:诸位先辈可知和大人担任过哪些官职?

多尔衮:都是小官,不值一提。

纳兰容若:外祖父说得对!

年羹尧: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理藩院尚书。

左宗棠:和中堂的职务太多了,老夫也不能记全。

王权:说是整个大清朝在他一人肩上,其实也并不为过。世人皆知和珅贪,但是对他的能力却有些忽视。和珅巅峰的时候,身上的官职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多尔衮乐了:这小子比本王管的还宽!

此时的和珅,依旧还是很郁闷,他一直自认是个忠臣,对于乾隆个人而言,和珅的确是忠臣无疑。和珅非常聪明,尤其擅长揣摩老年乾隆的心理。

乾隆好大喜功,一生曾六下江南,前面四次的时候和珅还没混出头,花了国库不少银子,因此也引得不少官员议论纷纷,乾隆不胜其烦。

最后两次下江南,因为和宝宝在,把一应事务安排的妥妥当当,不仅让乾隆享受到了一条龙服务,而且所有支出都由内务府负责,压根就没用国库一分钱。

乾隆开心了,赋诗一首《下江南》

一次两次被吵死,五次六次有意思

为何没有七八次,因为朕乃大孝子

小注:康熙在位61年,乾隆60年退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这个“孝子贤孙”也不敢去七次。

朝臣:陛下,国库空虚啊!

乾隆白眼一翻:朕这最后两次南巡都是内务府出的钱,没用国库一分钱,你们这帮批敲死吗?

朝臣:陛下,国库空虚啊,需要内务府拆借一二。

乾隆:......

和珅担任内务府总管时,内务府入不敷出,经常还要向国库借银子。可是和宝宝接手这个烂摊子没多久,就扭亏为盈,后面国库反倒不时得找内务府化缘,为何?

皆因和宝宝发明了一项跨时代的制度——议罪银制度

古代早就有罚俸的制度,电视剧也经常听到罚俸两年三年诸如此类。除了皇帝亲自下的命令以外,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并非国家旧制,可以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这就给很多有钱但是底子又不怎么干净的官员提供了一条“青云之路”,作为打工人,工作中的“乐捐”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面对乐捐的时候,大都是脸上笑嘻嘻,心里麻麻批。

可是议罪银制度就不一样了。官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由给皇帝上供,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二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乾隆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二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仅从现存的《密记档》统计,在短短13年中,重大的议罪银案件即有68件,平均每年5件。罚议罪银少则万两,通常3万两上下,见于记载的最多一次高达38万4千两。

但是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贪腐政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个人从贪腐中所得的,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应该说,乾隆晚年虽然从议罪银制度中得到的几百万两零花钱,但是却给大清王朝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

年老的乾隆其实一点都没有傻,他难道不清楚这些“保护费”是哪里来的?他心里太清楚了,但是他就是装糊涂,也许心中还觉得这只是为了满足一个老人的一点点小私心罢了,所以才说这老登是真的坏,很多事情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会贻害万年,甚至威胁到他们大清的统治,可是这个批老登他不改不改就不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