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不禁眉头一皱。
这种专业的录音设备,此刻出现在这小巴车上,那只有一种可能。
记者!
只见这录音笔被藏在袖口,若不是李超这个位置斜对着,还真发现不了。
暗暗皱眉间,李超下意识的打量这录音笔的主人。
白色鞋边有些发黄的运动鞋,洗的有些发白的过时牛仔裤和老款女士上衣,马尾辫,但戴着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样子。
但看到女孩半露着的脸,李超忍不住眼神微眯。
倒不是女孩脸上有什么,而是仔细看的话,女孩的脸,竟然还不如略微露出一些的脖子白。
李超虽不是刑侦和化妆专家,但上大学时,以及后来工作见过的女人太多了。
见过把脸化的比脖子白的,可却没见过这种反着来的。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随即李超下意识再看向女人的手,手掌和手背虽然看起来比微露的手腕黑,但指甲却出奇的干净。
经常干活的女人,不可能只手脏,而指甲却如此整洁。
李超不说阅人无数,但过往经历在这,尤其是在政府办公室这段时间,形形色色的人见的太多了。
拥挤的小巴车上,人们都在七嘴八舌的聊着,这女人明明在听,在拿着录音笔录,可却始终未曾转头,似乎生怕被人看出来什么似的。
具备这些特征,还会这样做的人,不是记者,又是什么?
而且是暗访怕被发现的女记者。
这让李超不禁再次皱眉,因为他深知记者报道是把双刃剑。
有时是好事,帮着宣传。
但有时为了热度,有些不合时机,甚至还可能偏差的报道,则是热门事件处理过程中最碍事,最棘手,最忌讳的。
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舆情猛如虎。
控制舆情,也几乎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主要的政治工作之一。
像是临清镇这种污染事件,更是不能再被过多的报道和关注,不然处理起来会更棘手的。
而临清镇这样的穷乡僻壤,根本没什么可报道的,这女记者,肯定也是冲着小清河污染事件来的。
李超自然绝不能任其乱报道,让事件搞得影响更大,更复杂,甚至增加不可控的风险。
就在李超思索要如何应对时,只见一只手趁着车上人们聊的热闹,手法熟练的用刀片悄悄划开女人的背包,夹出了里面的钱包,包内还露出一个被半遮住的记者证。
见此,李超微微一愣。
同时也验证了他对女人记者身份的猜测。
随即又看眼小偷,眼睛一亮,计上心来。
处理状况事件时,防止二次曝光和避免舆情都是基操,安源县和临清镇肯定都已经安排好。
只要借这小偷报警,就能让这女人的记者身份暴露,也就暗拍报道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