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这座城还不叫灵斗城,直到斗灵帝国第一任皇帝率领其忠心的亲眷部属稳固了东方的领土后,才钦定了它的王都之名。
当时,日月帝国兵败不过五年,天斗皇室内部便因为主脉衰弱的缘故,爆发了叛乱。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后世被称之为天魂和斗灵的两支皇室血脉之间的争斗。天魂皇室虽占据了天斗城,可斗灵皇室也在大批心腹的帮助下控制了帝国东方。
两者各掌握着一批领土和勋贵,取得的军队也基本上势均力敌,基于此,缠斗二十余年尚且未分胜负。甚至于,没有任何一方取得过较大的优势,也没有任何一方陷入过明显的劣势。
天斗帝国的国力,在这场内斗中开始急速损耗。
而当时,正巧大陆之战刚刚落幕,满目疮痍的星罗帝国与兵败如山倒的日月帝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财政赤字严重、军队势力膨胀、民间民怨沸腾再加上皇室权威下落,戴家和徐家也开始害怕,自己的统治会像天斗帝国般瓦解。
在斗罗大陆,无论是权利分配还是地区治理,都是建立在贵族政治的基础上的。说到底,皇室也只不过是一个更庞大一些的家族罢了,不见得是不可替代的。
故而,对于当时的戴家和徐家而言,保证自己家族血脉的延续、稳固自己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战争会不会死人,他们并不在乎,毕竟也轮不到他们去送死。至于子民这种东西,来得比金魂币还要简单得多,同样没什么好可惜的。
于是,当时的两国皇帝不谋而合得想到了同一个计策。借着天斗帝国内乱扩大战争,再次谋划一场席卷整个大陆的浩荡战争,以借此机会重新洗牌军方势力、转移内部矛盾。
这种想法虽是饮鸩止渴,但在当时那种动乱时刻,却是极为简单有效。
而且,日月帝国无论贵族平民,都迫切地要求一场新的战争雪耻;星罗帝国本就崇武,眼下势力最庞大的又是军官阶层……
有天斗内斗的“天时”,再加上两国的“人和”之利,只要统治者乐意,蓄意图谋、怂恿鼓动之下,一场新的战争几乎不可避免。至少对于星罗帝国来说确实如此,他们并不像日月帝国那般受到停战协议的束缚。
但很显然,这场战争计划甚至连序幕还未曾拉开,就被史莱克学院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星罗帝国的皇室也在强压之下彻底易主。毕竟,当时的斗罗大陆,再不能支撑一场如此规模的战争了。史莱克学院虽不愿意牵扯凡俗势力的斗争,但他们也不会放任魂师界仅仅因为几个家族的私利而出现断代。
随后,在史莱克学院的努力斡旋之下,各方利益得以平衡,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大陆政局也趋于稳定。
天魂和斗灵划定疆界,以此为基础各自立国;星罗帝国戴家以皇室凋零、难以为继之名退位让贤,原本就在大陆之战中声名大盛的许家得偿所愿取而代之;至于日月帝国,自那位拥有极致之火的海神阁阁主临死前亲自造访一次后,皇室的传承武魂也开始由日、月转变为紫煌灭天龙。
也就是在此背景下,斗灵帝国只好选定了灵斗城为“陪都”,作为故都蒙难后,帝国的临时政治中心。而当时的皇帝,也就是斗灵帝国的开国之君对史莱克的调停极为不满,对“斗灵”这个国号甚感耻辱,但迫于内外压力以及自己莫名恶化的身体,也只能作罢。
于是在临终之际,他颁布了最后一条旨意,在国号无法更改的情况下,将帝国首都之名斗灵城改作灵斗城,希望以此警醒后世历代皇帝,不要忘记收归旧都、光复天斗帝国的荣光。
“只可惜四千年沧海桑田,现如今即便是宗室子弟,知道此事的也是寥寥无几咯。”
一辆华丽的马车在宽阔的御道上缓缓前行,车身上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车内,一位身着朱红色礼服的白须老者轻轻挑开车帘,语气有些复杂的结束了这个故事。
这番话,绝非危言耸听。斗灵帝国民间,乃至于灵斗城中的居民对于灵斗城名字的由来,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居然是史官誊抄时的笔误,甚至以此为乐谈。
马车缓缓行进,车外,原本在平日里十分冷清的御道,此刻却是热闹非常。斗灵帝国中央及各地的王公贵胄、文武百官或乘车马,或干脆直接步行,密密麻麻、摩肩接踵而至,向着那红墙金瓦的皇城门外缓缓行进。
到了皇城跟下,车马停留也就多了许多规矩,位高者越近,位卑者停得越远。当然,更多的人还是选的步行,倒也不是他们没这个资格,只是在这停车讲究极多,今又是难得的特殊场合,都抱着多一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