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秦东洲是东奔西跑,就没个停下来的时间,衣服他已经很少去卖了,最多只是去看看,晚上再看一下汇总。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店面装修和杂货店的货品准备上,小饭店的菜品和经营思路上他花了不少钱。为了设计菜品,他向奶奶申请了不少经费,主要就用在了拉着小叔和秦东梅、猴子、刘秀秀们去国营饭店吃吃喝喝,这几天大家吃得很爽,很有把这任务坚持下去的决心。
市里的杂货店和小饭店是八月十五号同时开业,是星期日。这天起得早的是赵春兰和秦若兰,这俩人一是激动,有点睡不着,二是还是激动,昨晚就没回去,早上三点钟就起来开始忙活,先把碳炉子打开,开始煮卤子,然后开始和面、整理猪头、猪脚爪、大肠什么的,姑嫂两人也没分个彼此,两个店的活混在一起干了。早上五点出点头,天刚微微亮,秦如松的拖拉机(现在拖拉机还不是他的,但就他借的做多)突突响着,开了过来。车厢里除了昨晚刚摘的蔬菜就是鲜活的鸡鸭鱼,还有一堆鲜活的大活人,爷们、娘们、娃娃们,能来的都来了,秦若云一家四个也到了,也不知道他们几点钟起的床,当然也少不了侯红兵父子。
人有点多,大家都想插手帮点忙,就显得有点乱,秦奶奶当仁不让,做起了现场总指挥,没分派到活的人就在院子里,大街上自由溜达,秦东雨负责看好小姑家俩孩子。
卤肉的香味早就从杂货铺子传了出来,小饭店门口也放了两个碳炉子,蒸屉摞得高高的,肉包子的香味飘散开来,还有个炉子上是一口大油锅,秦若兰一脑门子的汗,在炸油条、麻团。
招牌已经挂上去几天了,红底金字,一个是“助农杂货店”,一个是“青年小饭馆”,字是秦东洲写的,秦家男女都会写毛笔字,还都写得不错,村子里过年的春联基本都是出自秦氏手笔。秦东洲人不大,字写得尤其好,现在这两个招牌,暗红底色,金色章草,为了写这字,他到处找大号毛笔,最后还是突发奇想,跟废品收购站大爷套近乎,弄来了一些破烂宝贝。招牌上的几个字,看不懂的只觉得好看,但用秦东洲自吹的话来讲就是:端庄灵动、浑穆古朴,好字啊,好字。
最与众不同的是秦若兰和赵春兰两个人,都是一身白大褂,头上还戴着一顶白帽子,腰上系着白围裙,小臂上套着白护袖,秦东洲的要求是,要一直保持白色工作服干干净净。这俩人开始还挺抗拒,不乐意戴白帽子,嫌不吉利,但没办法,秦奶奶是站在秦东洲这边的。
炒瓜子本来是在院子里做这些炒货的,秦东洲出主意,把它搬到了杂货店门前,侯红兵、秦如松几个人轮流上阵,汗流浃背的。但不只是多了一种炒货的香味,还多了些响动,都是活广告。
城里人不懒,虽是周末,早起的人也不少。这边包子香、油条香、卤货香、瓜子花生香往四边飘过去,还有哗啦哗啦的炒瓜子的声音,秦东洲真怕住在后边的纺织厂家属区过来提意见,幸好离得不太近。大家都喜欢热闹,这边有动静,人渐渐的就聚了过来,人多不怕挤,就怕人少没热闹。秦奶奶看到人围过来,就往大家手里塞点瓜子花生,嘴上说着:“都是庄户人家种的,大家尝尝,店里面蔬菜瓜果也是刚摘下来的,新鲜着呢。豆角、小白菜、青椒、茄子、鸡蛋、鸡鸭鱼,都是庄户人家人家的东西,也不知道你们城里人喜不喜欢,大家看看。”
这个以前的城里人,现在庄户人谦虚得很。早早安排好的几个丫头小子吆喝起来:包子、肉包子,一毛二一个,不要粮票,大公鸡,大公鸡,三块五一只,咸鸭蛋配稀饭,越吃越能干,咸菜免费吃啦,刚摘下来的砀山梨啦......这事有点比赛的意思了,喊得花里胡哨的指定是已经卖了几天衣服的,声音大的肯定是蔡方、蔡园兄妹两个,他俩不会忽悠,只会比嗓门大。
有人想,要不喝碗豆浆,来根油条,把早饭给解决了?嗯,主意不错,走进了青年小饭馆。吃完了再买两个麻团带回去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不能吃独食嘛,或者顺便在旁边捎点菜回去,这主意也不错。呦呵,还有焦糖味的瓜子,这是什么瓜子,没吃过,买点尝尝?这刚捞出来的大肠油光闪亮,太诱惑人了,要不买半斤回去算中午一个菜?
没到七点钟,没油条没包子没麻团了,干活的人都在,但准备的面没了,小饭店那早餐结束了,豆浆稀饭也都卖完了,毕竟是第一次开门,也没干准备太多,要不卖不掉坏了不是?杂货店的菜还在卖着,但卤货也不多了。两个店门前铺了一层瓜子花生壳,毕竟免费散出去不少,这年头大家小嘴一嗑,张嘴一吐,很正常。秦东洲看了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