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江南一带虽已归顺大清,但民间对于前朝的怀念之情并未消散。在这样一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的暗流涌动。这一年,正值春末夏初,天气渐渐转暖,万物复苏,但在湖州城外的一座破败的古庙中,气氛却是异常凝重。三位文人雅士正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桌旁,桌上摆着几碟简单的酒菜,他们谈论着不久前发生的一件大事——明史案。
“庄家这次可真是惹了大祸,”其中一位名叫茅十八的中年男子说道,“吴之荣那小子,平日里就爱出风头,这回居然敢向官府告密,说庄家私藏明史,意图造反。”
另一位年轻些的书生,名叫韦小宝,他是个孤儿,自幼在扬州的街头巷尾混日子,偶尔帮人跑腿赚几个铜板。他对这些所谓的“大事件”并不怎么关心,只是觉得这些人说话文绉绉的,听着挺好玩。“什么明史案?造反?不就是写了几本书嘛,能有多大罪过?”韦小宝好奇地问道。
茅十八闻言,不禁笑了起来:“你这小子,真是个愣头青。这年头,谁敢提‘反’字,那就是掉脑袋的事儿。”他一边说,一边给韦小宝倒了一杯酒,“不过,话又说回来,庄家虽说是藏书之人,但未必真有造反之心。这吴之荣,怕是另有目的。”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位老者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神色紧张。“不好了,不好了!官府的人来了!”老者边说边喘着粗气,“快逃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三人闻言,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连忙起身准备逃离。然而,就在这时,一群官兵已经包围了古庙,领头的正是那位告密的吴之荣。原来,吴之荣早就料到他们会在此地聚会,于是提前通知了官府,打算一举将他们全部抓捕。
就在官兵即将冲进庙门之际,茅十八猛地站起身来,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短刀。“我来挡着,你们快走!”他大喝一声,迎面冲向了官兵。韦小宝见状,也不再犹豫,拉着另外一人迅速向后门跑去。
混乱中,韦小宝与同伴失散,只得独自一人逃进了附近的树林。夜色渐浓,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韦小宝心中虽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庆幸自已逃过了一劫。他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躺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 第二回 绝世奇事传闻里 最好交情见面初
第二天清晨,韦小宝醒来时,发现自已躺在一片草地上,周围是茂密的树林。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开始四处寻找出路。走了没多久,他便遇到了一位名叫茅十八的江湖人士。茅十八告诉韦小宝,他是天地会的成员,此次来江南是为了调查一件重要的事情。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了朋友。茅十八见韦小宝机灵聪明,便决定带他一起前往扬州,寻找线索。在前往扬州的路上,茅十八向韦小宝讲述了许多关于天地会的秘密,以及他所肩负的重任。韦小宝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对这位新认识的朋友充满了敬佩。
抵达扬州后,茅十八带着韦小宝来到了一座名为得胜山的地方。这里曾是天地会的重要据点,如今却已荒废多年。两人刚进入山中,便遇到了一伙盐枭,为首的正是茅十八的老对手史松。史松见茅十八再次出现在这里,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怒火,当即命令手下围攻茅十八。
韦小宝见状,立刻冲上前去帮忙。虽然他并不会什么武功,但凭借着机智和灵活,硬是帮茅十八挡住了几名盐枭的攻击。最终,在韦小宝的帮助下,茅十八成功击败了史松,救下了被困的几名天地会兄弟。
事后,茅十八对韦小宝赞不绝口,称赞他胆大心细,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帮手。韦小宝也因此得到了天地会的认可,成为了茅十八的得力助手。两人继续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
这一部分的故事,主要围绕着韦小宝与茅十八的相识展开,描绘了两人在江南的经历以及结下的深厚友谊。通过这一系列的遭遇,韦小宝逐渐展现出了他机智勇敢的一面,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 《鹿鼎记》重写版 —— 第二部分
#### 第三回 符来袖里围方解 椎脱囊中事竟成
韦小宝与茅十八离开得胜山后,继续北上前往京城。一路上,两人经历了许多惊险的事情,但彼此之间的友情却日益加深。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来到了北京城外。茅十八告诉韦小宝,此行的目的地是天地会在北京的秘密据点,他们需要在那里与会中的兄弟们汇合,共同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进城的第一天,两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