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万丰有点多想了,就像解放东路的石牌坊以为是近现代的建筑,形容民国正合适。少读的人总是缺失很多中华底蕴啊!
穿过了中山公园,喜庆灯笼高高挂。走出了中山公园,礼拜堂吸睛十足,也许是绿树成荫,远望着就像是大家闺秀,清新喜人,款式典雅,三步一回头。
过了钟法路,吴万丰就想找瑞京路上的中国汉堡塔斯汀了,没有沿钟法路右转,而是沿新华西路前行。中午时分,人多,可能是吃的力量,让大家聚集在了县后街,可能是指老县衙后面的街了。本来想在店里用餐充个电啥的,没有机会,根本就没有插电口,胡乱对付了一下肚子就去探索去了,从县后街探到了县前直街,心里笑道怪不得这方圆地如此小吃聚集,一定是“现钱直结”惹的祸,哪个店家不喜欢“现钱直结”呢?
还真别说,真的有探索就有发现,“清漳首邑,百里弦歌”扑面而来,龙溪县衙遗址豁然而现!
明嘉靖十年(1531年),龙溪知县俞琏于县署前左右立二座牌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分别表达了黎民的安居乐业和县学的礼乐教化。至清初,“一方名社”坊改名“清漳首邑”,“百里弦歌”坊沿用。
陈世仪,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任海澄知县,后又兼任龙溪知县,任知县时间长达13年,得到官民一致的称颂,在龙溪县署大门西侧为陈世仪建生祠,立功德碑,碑文称赞陈公“政简而有体”。
陈世仪的功德碑是龙溪县署现存唯一的原始物证,也是龙溪县治权威性坐标,石尚在,字难识而已。
探索还将继续,发现接二连三而来。第二个发现就是龙文塔遗址,总是把云岩洞对面的龙文塔当了真,今天才知道后人造了假!遗地故名思议,塔已不在,塔基还行,比吴万丰还要高一头的,乱石垒就,无惧风雨。
第三个发现就是古武庙了,石头门楼很吸人眼,武庙,顾名思义了。
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发现,建于一九二五年的中山桥,是哦,一百年了,自己还是第一次来看它。说它是第一座以中山命名的大桥,也是由姓孙的督造。首先看到的是中山桥亭和孙宗蔡的上身相,历史长河不停的流啊流,走在上面犹如中华民族危难重重,步步紧逼,时时心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向前进,向前进,一定可以翻身做主人。中山桥那端也有个桥亭,有孙中山的上身像,两边写着:“中山桥冠,天下为公。”
生当做人杰,是啊,人生旅途无止尽,我以我血荐轩辕。
又沿着南山亭往回走,边走边注视着中山桥,桥身有一定的弧度,婉延盘悬在九龙江的西溪江面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敬畏。
当然还有个发现,古武庙附近的闽南师范大学有r3路公交车直达火车站。
到了火车站又无缝连接上了26路回海澄的公交车。想多呆的,因为手机没电了多拍一张相片就不行,另外一部手机亦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电,勉勉强强可以扫码付个公交车费。
吴万丰回到海澄,花了十八块钱在工友吴的店里买了点麻辣烫,做佐料,煮米粉吃。
天热的一天,洗个澡,洗下衣服,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两万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