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活着就是希望

活着就是希望

上天对你百般阻挠,你却坚强如刚地笑;自己过的穷困潦倒,却又见不得人间疾苦;泪水的掀泄发自内心的感动,岁月的无奈只有人生的苦痛。

“这么晚还在外面卖灯笼?”

“没办法,今天生活费还没挣够!最近生意都不好做,还得继续努力赚钱,晚一点就晚一点,挣够了就回去。”

“妹妹,你是哪儿的人啊?”

“我是广西的。”

“为什么来到成都呢?”

“去年因为一些感情的问题,然后来到了这里。就是因为那个男的说回来结婚,然后自己就拿着户口本就跑过来了,我来了,他却一直躲着我,躲到现在,等了他一年了。”

“恨他吗?”

“不恨啊!因为毕竟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只是觉得他在浪费我的时间,现在我的日子好难过,年纪摆在这里,这个又卖不好。”笑着笑着说,说着说着泪。

“你每个月能卖多少钱?”

“五六百吧正常的房租费用,还有生活费维持过的去,其他的没有了。”

“那你每个月的房租要多少?”

“我租一个月要600嘛,我对房东说我给不起这个钱,那我租一天算一天,25块钱一晚上然后是每天结钱。我基本上每天的目标就是50块钱,吃饭每天15块钱,然后房费25,我就知足了。但是我不想回去,起码自己出来生活的时候,知道自己必须得出去卖点东西才会有生活费,才会有住宿费。也不会像那种,就知道是什么都靠妈妈!现在家里面只有妈妈和弟弟,爸爸走了我也不想让妈妈就是有太大的负担。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吃一顿饭,哈哈哈。”

吴万丰不想看下去了,半夜三更失眠了,发现了几个不错的帖子,抄录了下来。

第一个是关于吴万丰喜爱的印度作家泰戈尔的。

2024年4月恰逢泰戈尔首次访华100周年,也是学习泰戈尔思想的好机会。泰戈尔访华时,印度正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而中国处于“屈辱年代”。在那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他的访问象征着两国处境的共同性和建立新纽带的尝试。

泰戈尔访华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对西方思想的地位争论不休。泰戈尔在中国演讲时,反对将现代性等同于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他说,“对人精神的揭示才是真正的现代性:我站在它一边,因为我是现代人”。

他的观点得到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几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赞赏和欢迎。梁启超在介绍泰戈尔时表示,印度和中国过去曾有过广泛的接触——最突出的是通过佛教——但这种接触因殖民扩张而中断。西方殖民主义不仅打断了积极的文明交流,还助长了相互猜疑和误解。梁启超认为泰戈尔的来访重新点燃了两个古老文明在现代的交往。

泰戈尔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两国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访华后,有多名印度人访问中国,也有多名中国人访问印度。可以说,印中关系在1954年达到了顶峰,当时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模式。而随后两国关系的破裂无需赘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泰戈尔在中国的知名度有增无减。泰戈尔广为人知,并且出现于中国的教科书中。当印度和中国都在重新审视其遗产的重要性时,他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想强调泰戈尔思想中值得当今世界关注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泰戈尔认为,在西方现代性中,道德进步没有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今天,中国和印度都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关于中国和印度的现代性将采取何种形式的讨论也在进行。两国都在努力理清其现代社会组织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以及与古老文明传统的关系。

第二是对“全人”的看法。泰戈尔认为,人只有在寻求精神上的扩展和与全人类的团结时,才能找到自我表达。因此,他寻求人类的有机统一。个人应该努力成为“世界工作者”,既拒绝无根的世界主义,也拒绝狭隘的地方主义。

第三是关于泛亚洲和亚洲团结。泰戈尔认为亚洲不是一个种族或地理范畴,而是一个历史和政治范畴。亚洲不同文化的融合将发展出“一种自信的精神自由感,一种独特的真理观”。

纪念泰戈尔访华100周年,并且接过他未竟的事业——寻求亚洲思想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首先要求亚洲各国相互了解和理解。中国在印度的形象,或印度在中国的形象,大多由西方的叙事所塑造。讨论往往集中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