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理学家蔡烈隐居于云洞岩,不再应试也不愿当官,只在山中读《易》讲学,著有《读书录》等若干卷。人称他为“鹤峰先生”,蔡烈卒后葬于岩下,林达立碑“鹤丘”。
鹤鸣楼
原名“鹤鸣祠”,是二十世纪初国民党二星上将张贞为纪念北伐时代牺牲的战士与英雄而建。后来经修建改名“鹤鸣楼”,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楼为漳州信士讲经弘法解析佛学道理。
五代时期的“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在云洞岩题刻,北宋绍熙元年,理学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时,曾在此讲学并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隐”等题刻;明代嘉靖年间,太儒蔡烈因在此研究《易经》并开坛讲学,人称“鹤峰先生”,仙逝后葬于山下,墓前建有“鹤丘”碑亭;还有明代的丰熙、周瑛、林达、林魁、姜麟、王慎中,清代的杨道泰、状元马负书、会元陈常夏、沈宗仁,以及近代的溥杰、弘一法师、单士元、赵朴初、杨成武等历代名人均留下了宝贵的题书刻字。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小山村,叫做蔡坂。村前村后一片旷土平洋,连个小丘小坡都没有,有一天,从天宫飞来了裙带飘飘的南海观音。她这次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拜见玉皇大帝,请求玉帝赐她两座大山来装饰大门,使她的佛地更加壮观。
玉帝答应了她。观音又说她要的山不是普普通通的山,而是要一座全部石头的山,一座全部泥土的山。玉帝愣住了,说:“这宇宙万物,阴阳相辅相成,大土岂不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你要全石全土之山,这不是阴阳离缺之品,天下稀有此物。”经过商量,最后玉帝传旨将东海边的石山和北海边的土山赐给观音。观音拜别玉皇大帝后,回到南海折了一枝紫竹递给黄巾力士,叫他用紫竹做扁担,把东岩石山和圆形土山一块挑回来。黄巾力士领了法旨,立即驾起云头,很快来到东海边和北海外,把两座山丘集在一起,一头一座,挑了起来。这时,山底下各飞出一只仙鹤,一雌一雄,跟着黄巾力士飞上了云头。原来,这仙鹤是当年玄玄太子饲养的,藏在山底下。黄巾力士挑着石山和土山,刚踏上云头,空中突然雷声轰隆,暴雨倾泻,黄巾力士一个不小心,跌落云头,身子往下坠落,跌坐在一个叫田璞的小村前。
黄巾力士伸腿用力从地上站起来,两只脚用力一蹬,正好一只蹬在石山,一只蹬在土山,在山上留下一对脚印。他想把两座山再挑起,但却挑不起来。原来,东岩石山掉在蔡坂村旁边的平洋上,陷的很深,底座和平洋紧紧粘贴在一起。黄巾力士东拉西拔,拔了很久也没拔起来,急的直摇头颅,无意中把紫竹扁担挥在地上想休息一会儿,这扁担落在万松关坡上,沙沙沙很快生根钻地,黄巾力士休息了一会儿想抽起扁担,怎么用力也抽不起来。他垂头丧气的望着扁担和山丘摇了摇头,才返身回南海向南海观音请罪。观音听了,认为这两座山落在那里,是它俩的意愿,也是蔡坂和大洋两村人的福份,不想再将山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