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去县前直街

去县前直街

不去想了,差不多十一点钟和工友伊汇合了。之前他还特么问血站支付是立即支付,还是下次支付,他没有收到补贴款。

两个人沿着胜利路往漳州市人民政府方向走,经过一处庙宇群,西清宫,王爷庙,应该是村庙吧。漳州市庙宇众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基本上以村社为单位的,一方神灵保佑一方水土。庙宇附近就是高楼大厦,对面却是漳州市军分区。待了一会儿,工友伊兴趣盎然,左右前后参观了那些地方。

走到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又右转建设路,“先吃了东西吧。”吴万丰带着工友伊就走进了一家餐馆,买了单,两个人就边吃边聊。

“漳州蛮不错的,公交车没有人就不停站挺快的。从厦门过来,差不多一个半小时,还是坐火车快。”

“那么你以后常来常往就常熟哈。”

“这边有很多人吗?那么多快餐,餐馆?”

“应该有吧,好夕也是市中心,政府所在地。”

吃完饭穿过瑞京路,走过县后街,越过解放路就到了县前直街。“听到县前直街有什么想法?”

“什么直接?”吴万丰指着路牌,工友伊一看:“这个县前直街啊!”

“县后街就是县衙后面的街,县前直街也就是县衙前面的街了。因为马上就到了龙溪县衙旧址,一千多年前啊,不敢肯定龙溪设县置之初是不是在这里,如果是,这条街就有一千七百年了。”

映入眼帘的是“清漳首邑”,对称的是“百里弦歌”,加上陈世仪德政碑亭,一条龙溪简析长墙,一棵榕树,一封古井,一座亭台就是全部,狭小而失古韵,羡名实缺内涵!

龙溪遗址公园记

龙溪县为清漳首邑,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设置。县署在郡城之西南,龙江之北畔。丹霞耸乎前,紫芝屏于后,诚造化所锺;左庙右学罗列,龙文塔故迹、学宫泮池、古武庙棋布,亦礼乐胜地。历朝代更替、区域变动,县郭依旧,千年不易其址。

唐陈元光开漳,陈珦、周匡业举明经,周匡物、潘存实登进士,开教化之先;宋朱熹知漳,亲临县学授课,陈淳著《北溪字义》,海滨邹鲁佳誉鹊起;明知县俞琏立“一方民社”、“百里弦歌”坊,张燮著《东西洋考》,史册流芳;清知县陈公“政简而有体”; 民初连横、许地山、林语堂、杨骚各领风骚。名儒迭出,文脉绵延。

地呈其利,人显泰和,时逢盛世。开辟斯园,意在守望文化麦田,继往开新。抬首回眸,处处皆首邑故景。筑东西两坊、建榕树广场以接文脉,雕十景图、舆图以显地灵,修德政碑以纪先贤,缮旧校门以倡文教。徜徉其间,亭廊坊榭,步步是古城遗韵。近水衔远山,夕照辉流丹,杏坛传钟鸣,古邑增胜景。惟祈遗址常葆其颜,文脉永续其魂。

斯园壬寅季春开议,季冬告竣。谨为之记。

龙溪县衙设于芝山西麓,与设于芝山东麓的漳州州署相呼应。清康熙《龙溪县志》载:“城既附郭,而公署之设让尊于府,故本县之署居城西偏。”以现今方位界定,龙溪县衙四至,东起县后街和县前直街,西至梅舍巷,南临百里弦歌,北抵瑞京路。

县衙始建时间史书无载。宋代,县衙最前为县门。门内为鼓楼,其下有仪门。鼓楼内分两廊,中为厅事。厅事之西为牢狱,东为园圃,之后为宅堂。

明代,县衙沿用宋代旧址,规制类同漳州府衙。县衙最前为大门。门外立旌善、申明二亭,东西相向。门内为仪门、戒 shot on redmi 7石亭之北为甬道,接丹墀。丹墀之上为露台、正堂,两侧为六房。正堂之东为幕厅,西为架阁库。正堂之后为穿堂,连接后堂。官吏廨舍分布于县署东西两侧和北侧。嘉靖十年(1531),知县俞琏于大门外建“一方民社”坊与“百里弦歌”坊。

清顺治十二年(1655),县衙毁于战火,次年动工重建,至乾隆初年逐渐修建完备。康熙四十六年(1707),士民在县衙前建陈世仪德政碑亭。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进漳,毁县衙,后有修葺。民国续之。

县衙前为县学。民国时,学宫改为职业中学校舍。1949年后,改为漳州二中校园。1951年,析龙溪县城区和近郊置县级漳州市(今芗城区),城乡分治。1960年,龙溪、海澄合并为龙海县区),县治设在石码镇。龙溪县衙旧址为漳州进修学校厂房所用,后成为教师宿舍、居民小区。今龙溪遗址公园开辟于此。

真的一千多年啊,不易其址,以知其失么?比漳州设置还早,竟然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