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以庐山为喻,告诉我们,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就需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用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呵呵,看破不说破,世间有几个?就是像今天的厦门,早晨想的美美的,出门的天气也好好的,哪里知道一出来就回不去了,一到宿舍里又出不去了。一个雨,可以让人少走多少步,最远的距离只是中间夹了一天的雨。
中午随便吃份十元快餐,躲到宿舍里,玩会儿游戏,以前工友林来聊,说他已经看了一场张学友演唱会,真的是人山人海,四十岁的人很多,广东的人很多今天,明天各自还有一场。吴万丰有点羡慕嫉妒恨了,可以有啊。没有多久,工友林就去蔡塘集合去了。
玩了一会儿游戏就睡着了,半途盖了下被子,再醒来就下午五点多了。没有这么轻松的感觉,在厦门就是这种很实在,可触碰,很懒散,真的是想一直拥有。
又看了一下七首岩寺的文章,想下次漳州献血之后和工友伊一起去游山玩水。
七首岩寺,原有南州法窟,闽南佛国之称。位于漳州市高新区九湖镇,其坐落在九龙江的南岸,全寺占地面积100余亩,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寺庙建于梁天监540年,史称先有七首岩,后有漳州城,历史悠久,拥有殿宇8间,僧俗住房共计34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林之间。
《漳州府志·舆地志中》记载,它叫做狮子岩,石狮岩。后由于疏于管理,上千年来一直处于比较荒废破败的阶段,直到2006年后才有法师带领僧人重建寺庙、修葺殿堂。
漳州七首岩寺大约建于南朝,公元540年。据《漳州府志·与地志中》记载:
石狮巖山,在城南七里,一名南岩山。慎蒙《名山记》云: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若,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巖、南泉巖及圆月、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巖为最胜,故以名山。有石刻“狮子巖”三大字,其下清泉一泓,有“止泓”字。郡守韩擢名为“白鹿泉”。傍巖为佛庵,昔无隐禅师居之,畜虎随使,俗名“虎硿巖”。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木稠,云擎佛屋出巖幽,秋光不到庭荫树,晓日先明竹外楼。石狮巖下为无隐禅师塔,巖右有石,端好如削,宋刻“薛公桥”,字傍有记,则郡南《通津桥记》,勒在名山者也。近以“修身为本”四字铲之矣。巖前石虎拜石,相传隐师所畜,虎礼拜与此。有石桥、石门。
又南泉巖之南,有蝙蝠洞,洞口有万石室。普陀巖有石刻普陀菩萨数像,下拆为玉泉巖,有泉出石下,淡如玄玉,故名。
石狮巖之上有石,名罗汉峰,上有超然亭,今废。正德志作揖仙亭。山最高处其下有紫云岩,宋僧雪山创庵,有紫云覆其上。山背有寂照巖。
后由于疏于管理,上千年来漳州七首岩寺一直处于荒废破败阶段。
2006年,照光法师任七首岩寺住持,引僧众数人管理七首岩寺,重建寺庙,修葺殿堂。
2009年,常圆法师驻锡七首岩,常年开设禅修课程,并在每年年末设置禅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前来求法修行。
2010年,七首岩寺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对台交流重点寺庙。
2013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城乡规划局对七首岩寺进行规划建设,准备打造七首岩文化公园。
文殊像
七首岩原名狮子岩或石狮岩,皆因该处有一石狮而取名。石狮形象与虎、辟邪、天禄、麒麟等瑞兽近似。造型粗犷,呈疾步行走状,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石狮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装饰手法多样,以圆雕、浮雕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
文殊像现坐落于七首岩殊像广场和合树下。
文殊铜殿
七首岩文殊铜殿为东南亚首座文殊菩萨智慧铜殿。铜殿的设计者为国宝级铜文化大师朱炳仁先生设计创作。目前,文殊铜殿正在收尾竣工。
文殊铜殿坐落在青山环抱当中,与苍翠的青山交相辉映,在日光映照下金碧辉煌。
北五台,南七首,有点对称,勉强可以。文殊菩萨道场,值得去虔诚佛拜的。
回龙海了,雨下大了。无限清洗一下私人物品,可以使用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