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唐诗修正 > 第五章 钱起 暮春归故山草堂

第五章 钱起 暮春归故山草堂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及评析:

1,春末时候的山谷中,黄莺的身影很少出现了。

2,木兰花全部凋谢了,杏花也慢慢凋谢了。

3,这时才发现,窗下靠近山边的竹子,依然翠绿而充满活力,令人喜爱。

4,竹子没有改变的翠绿,像是在等待我归来。

评析:

第一句的谷口春残,大家都能读懂是什么意思,是作者在看到谷口的景象,才感叹春残。

但是,联动之下,就产生了歧义。谷口春残,谷内春未残?还不如直接满谷春残算了吧?

反正春残除了花飞,还有其他景象,读者也能想象得到,满谷春残,总比只有谷口春残要好一些吧?

如果要按照逻辑讲,最好是不用这个谷字,只是笼统的对春残加一个概括就好。但是,如果把谷字都改掉了,那相当于重新写了一首。

因此,打算改为满谷。范围变大一些,更加合理化。

第二句的辛夷花,属于三联用语,乃是写诗禁忌,格律诗应当二字一联,三字为转折,否则,读起来有凝滞感。

另外,辛夷花尽,这个尽字,是有问题的。辛夷花尽,杏花才飞,缺乏严格的逻辑性论证,这个尽字太过武断,应该改为笼统性用语。

用未尽,应该更加恰当。也符合逻辑。哪怕树上还有一朵辛夷花没有凋谢,也是未尽,谢了多少?程度上给一个缓冲带。

后两句的叙述中,以“始怜”二字开始转折,借竹的高洁品质隐喻自己品性刚直,但是末尾三个字“待我归”,没有太大的意义。

另外,拟人手法所描写的事物如果被用确定性的语言去直接定义,就成了语病。

要用上好像、仿佛、也许、莫非等等一类的词,予以半否定,这样显得更加严谨。

另外,这首诗如果按照普通话去读,始怜幽竹山窗下,第二、三、四、五、六字全平声,只有第一、七字才是仄声,中间没有平仄转换的节奏感。

读起来淡而无味。古诗应古格律,不再适合当代,因此,需要改变。

同时,始怜二字与第二句辛夷花尽杏花飞的联系是怎样的?花尽了才开始怜惜幽竹?很难了解这是怎样的心态?

这首诗要和谐,至少也要改为八句,改为律,前面两句春残花尽,要有落脚的地方,要抒情。

抒情之后,再转折向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

中正以为,以三个问句来表达,更加贴切。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去思考,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唐诗在文学类作品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其位置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的文化要传承给世人,要走向世界,就应该更加严谨,更加符合新时代。

因此,中正才打算修改,为发扬中华文化而尽一份心。

修改后:

满谷春残黄鸟悲,

辛夷未尽杏花追。

时来妩媚千人捧,

命去鲜妍土几堆。

可见草堂竹矗立?

可知坚韧胜芳菲?

虚怀若谷多随我,

或许同节待我归?

注释:

1,一眼看过去,满谷的春残景象,连黄莺的叫声仿佛都有悲伤的感觉了。

2,辛夷花还没有全部凋谢,杏花又紧跟着凋谢。

3,花开的季节,花朵妩媚,万千游人来赏花,来追捧(诗人写诗追捧)。

4,等到花儿的命运到了尽头,鲜艳不在,花朵掉到地上,终究化为尘土几堆。

5,可有看见草堂还有竹字矗立?这里用矗字,把竹形容地高大一些,以此突出它的风格。

6,可知道,坚韧的品格,胜过花朵的鲜艳?花朵鲜艳,但是太脆弱了,没有竹的生命力强大。

7,竹虚怀若谷,性格坚韧,倒是和我的品性差不多。

8,或许,竹的气节与我暗合?因此等待我的归来?

改动以后,第34句就承上启下,对前面的12句做了一个交代,春残花飞,太过悲伤。

同时,承上启下,以发问的形式,从花飞的结局,与竹做比较,突出竹的生命力,从而引出竹的气节来。

这样,就不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