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
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
释义:
1,寒蝉在凋零的桑林里鸣叫。
2,八月的萧关道上。
3,塞内塞外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4,处处都是枯枝败叶。
5,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战士。
6,都伴在这黄沙之地征战到死。
7,不要学那些游荡的侠儿。
8,只知道夸赞自己的紫骝马好。
众所周知,古诗之中,凡五言七言诗歌,不论绝律,除了长律之外,都很少以仄声字为韵部。这首诗,可以说是格律诗之中少见的篇章。
古时候的文学界,通音律的人非常多,与现代人相比,古人可谓是全能型人才了。
对于通晓音律的人来说,诗词的章法,就不一定会遵循世俗共同遵守的规则和习惯,因此,格律也会有所改变。
事实上,从古到今,并没有说哪一家所创造的格律就是王道,就是正统。
就好比吃饭一样,有人喜欢用筷子,有人喜欢用勺子,有人喜欢用叉子,也有人喜欢手抓,这是个人的习惯和爱好,与诗词的高低没有任何关联。
不过,无论古人的诗还是现代人的诗,也不论是格律诗还是所谓的打油诗现代诗,都要符合最基本的规则:
一,文字精炼,圆融自然,通俗易懂。
二,符合天地规则,符合逻辑思维。
三,意境凝练而不散,字句之间连贯性强,浑然一体。
四,有传扬的核心,比如正能量的思想,比如爱国爱家爱人的理念,比如道德礼仪与文化思想等等。
这也是步韵修正唐诗的目的之所在。
这首诗,也说几点问题。
一,桑林有树有蝉,不能叫空。
二,前面四句全是景,唯独只有一个“出”字,才是在说人。
三,处处,这样的词,逻辑性比较差,应该留有余地。
四,皆共,范围性用词,逻辑性差。
五,最后两句,是用来与战士做对比的,谈不上好与不好,不过,可以更加直接一些,把前面的景色与家国联系起来,没必要与游侠攀比。
游侠为什么出现?如果国泰民安,会有游侠存在吗?这样,容易引起诗意的延伸。
因此,这首诗修改出两个版本,一个按照作者的原意境修改,一个按照我个人的情怀标准去改。
一改:
桑林蝉厉叫,
军镇萧关道。
内外秋凄冷,
多处黄芦老。
从来征战客,
马革伴荒草。
莫学游侠儿,
只夸良驹好。
1,桑林中有蝉在凄厉地鸣叫。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蝉的叫声称之为厉叫。
首先,蝉的声带发育本身就不全,它们是以腹发声的。雌蝉不能发声,因此被称之为哑巴蝉。
蝉的一生非常短暂,最长的大概十六七年,短的三年。它们的大半生,都是在土里面度过的,等到出土时,生命就快要到尽头了。
蝉出土后,就会进行蜕壳,羽化,然后开始鸣叫,等待雌蝉前来完成交配,等交配完成,雄蝉很快就会死去。雌蝉产卵以后,很快也会死去。
所以,蝉从出土到鸣叫,到死去,其实时间非常短暂。可以说是生命尽头的鸣叫。再加上它们发出的声音非常难听,称之为厉叫,还是比较贴切的。
2,军队镇守着萧关道。这里之所以把八月这个词去掉,是因为蝉求偶鸣叫的时间段不稳定,不用时间去限制,会更加严谨。
3,塞内塞外,一样都是秋天萧瑟凄凉而又寒冷的景象。
4,很多地方黄芦都老了。“很多地方都是枯枝败叶”。
5,从古到今出去征战的人。
6,结局就是马革裹尸荒草相伴。结局非常凄凉。
7,不要学那些游侠儿。
8,一身傲骨,(却不知道为国出力),只知道夸赞自己的马儿好。
这里不写紫骝马,是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马,反正是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