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凤山村巨变 > 第十章 秦木晖(下)

第十章 秦木晖(下)

随着凤山村第一条沙土路的通车,沟通了凤山村与河西大队各村寨的交通往来。

九十年代中后期,有一外地商人到凤山村采购山货时曾半开玩笑地对石金长说:“你们凤山村的土鸡、土特产特别好,就是你们的路太难走了!”

石金长带着全村人的重托,星夜赶去向秦木晖汇报此事。

尽管当时秦木晖养鸡实业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秦木晖对修好凤山村大道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村中父老乡亲修筑一条富裕路。

凤山村道实现了村道通车,当地老百姓说,“手扶拖拉机也是车,机动车!”

秦木晖创造出了开村以来的奇迹!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秦木晖富了,不忘乡亲,热心为群众兴办各种公益事业,为民造福,扶贫济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他为了鞭策自己,写了一首诗勉励自己。

旭日时久念家乡,

事业成就建家园。

民心给我向前进,

好事件件向民心。

……

1999年4月,凤山村换届选举。当时村班子软、人心散、治安乱、百姓穷。原村领导班子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战斗力。村民们慧眼识英才,满票选举秦木晖为凤山村村长。

秦木晖走马上任了。

说来也怪,天公不作美。他上任当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仿佛要把凤山村的尘埃污垢荡涤干净,以崭新的面貌来欢迎他这位新村长。

天河镇高官关雄伟对他说:“如果你能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你就是个奇才,能顺利维持下去,也算是个人才,混不下去你就是个庸才。”

秦木晖暗自发誓:决不做庸才,也不甘心做一个人才,要做一个奇才!

他望着满村道的柴草、粪堆、污水横流的景象,他又一筹莫展。

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带着愁思,带着让人恼怒的烦乱,秦木晖心里也像塞进了一团乱麻,没有一丝头绪。

秦木晖受命于危难之际,赴任于众目睽睽之下,多少人为他捏着一把汗。

然而,秦木晖生于斯长于斯,最了解农村,与农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

穷则思变。

看看自家的村庄,村民说:“人家是人,咱也是人,太阳也从咱门前过,为啥人家的村富了,咱受穷呢?”

原来,细心的村民经过观察、总结,得出了一些经济强村富村“秘诀”,那就是:要想富,首先得有个好的村领导班子。要想村民都享福,必须有个好带头人。

而秦木晖的上任也正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

秦木晖大刀阔斧改革,力度非凡!

他首先重新组建了新的班子,起用了村干部大部分人马。他相信大多数干部是好的,是能够为全体群众着想的。

他采取铁腕式的办法,整治了村中的旧势力和歪风邪气,显示出大将风度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重铸了村魂。

秦木晖不光有大将之风,更重要的是有运筹帷幄之才。

经过周密论证,审时度势,他在全村村民大会上,他将心中规划好的蓝图和盘托出:在任职期内实现通电、通水、通路,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在场的群众心里热乎乎的。

俗语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秦木晖第一把火烧的是电。

这些年,由于某些村干部拖欠电费,群众怨声载道。导致限电、断电、停电,村民的电灯、电器等都成了摆设,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

秦木晖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把拖欠的电费交上,还结合农网改造把负荷小的细线换成粗线,使整条村的夜晚又变得灯火通明了。

村民们不无高兴地说:“以往每到用电高峰期看电视就成了问题,现在好了,多年没亮过的电灯亮了,电风扇转了……”

秦木晖烧的第二把火就是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农业的命脉。秦木晖从他公司出资,兴建了村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过去用水一直“靠肩头”的老大难问题。

秦木晖烧的第三把火就是办实业。

首先,他带领村干部办起了鸡笼厂、果场等实业,并出资20多万元,兴建了一幢三层的村办公大楼,面积达600平方米。集体年收入从原来的0.78万元增加到10多万元,稳定了干部思想,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