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小朝廷在朱慈煊与李定国的推动下,一致决定对抗清军南下的三万大军。为了振奋军中将士的士气,李定国特地将此前朱慈煊送给他的财物拿出来,而后将这些东西拿出大半分发给将士们。
“此乃皇上从缅王那里缴获的,赐予于尔等忠义之士,待到击败清军拿下云南之后,尔等亦有更多的荣华富贵......”
李定国此举一出,军中士卒们纷纷为皇帝朱慈煊欢呼,此前他们可是穷困潦倒的,别说是军饷,连军中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能一直坚持下来,靠的完全是不愿降清的信仰。
而今有这批财物分发下来,士卒们也终于得以保障一下自己的生活。
不仅如此,朱慈煊得知此事后,更是从小金库中拿出五万两白银,交由亲卫沐忠显等人去土司那里购买粮草衣服,为士卒们改善一下伙食,添置一下衣物保障更好的生存条件。
两通操作下来,士卒们对于朱慈煊可谓是感恩戴德,李定国似乎也很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并没有任何阻拦的举动。
三万清军南下的消息已经传至军中,有了先前的鼓舞,士卒们也变得士气高涨起来。作为李定国军中的百战精锐,这五千多的老卒虽然人数不多,可战斗力绝对是一等一的。
深夜时分,朱慈煊与李定国在军营中商议出兵之事。在他们身旁,还有诸多明军高级将领,这些人将地图摊开,分析清军进入景线的路线与兵力分布。
经由众将们的讨论,以及对于情报的分析,李定国认为可以在清军前来景线的磨盘山一带设置伏击点。
“此地位居山谷之中,森林茂密,行军之处极为狭隘,仅供一人或两人并排行走,吴三桂部有不少的骑兵,若是吾等在此处设置三处埋伏,定然可以将清军一网打尽。”
“吾等兵力薄弱,此举恰好可以用少量兵力应对敌军。吴三桂部虽然有三万之众,可是到了这样的地势中,他的三万人根本不可能铺展开来......”
李定国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众将,将领们深以为然,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计划。朱慈煊在一旁仔细聆听,不时提出一些想法询问,并未对李定国的安排有任何插手的想法。
之所以不插手,一是自己的话语权还不够,二则是李定国为明朝最后的名将,对于这等战阵指挥可是极为擅长的,朱慈煊虽然也是军人出身,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更加相信李定国的水平。
不瞎指挥,便是最好的指挥。
待到李定国与众将商议结束,朱慈煊这才开口插嘴一句,“此计就按晋王所谋划的去办,不过,朕还有一个要求。”
“皇上请讲。”
李定国拱手道。
“朕也要跟着你们一起去。”
不曾想李定国听罢,却一改之前支持的态度,反而阻拦起了朱慈煊,“皇上,您不能去。”
“战阵厮杀实在残酷,箭矢无眼,万一出了什么事情的话怎么办?”
“这个朕自然知晓。不过,朕也是见识过的人,当初在缅王的宫中之中,朕亦是动过手的。晋王的担忧朕明白,可大明乃朱家天下,汝等在前方冲锋陷阵,却要朕躲在后方,这是朕绝对不答应的......”
朱慈煊可是铁了心要上战场的,毕竟改组新军的话,对于军中之事必定要有所了解,否则的话,怎么去完成这件事情?
而且,此举也是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没人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一个懦夫,也没人希望自己的皇帝只会躲在后方看热闹,一旦自己跟随士卒们进入前线的话,一定会对众将士的士气提高有极大帮助的。
李定国也明白朱慈煊的想法,思虑许久,最终还是选择妥协,没再跟朱慈煊继续争论下去,只不过,却在当晚的会议结束后,将自己的贴身铠甲送到了朱慈煊这里。
朱慈煊对于李定国此举极为感动,考虑到这幅铠甲重达几十斤的样子,自己这身板还是有些顶不住的,便谴人将铠甲交还给了李定国,只是从他那里要来了一些软甲护身。
永光小朝廷确定伏击地点后,便将士卒们集合起来,打算在明日后出发前往磨盘山。然而,朱慈煊等人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积极备战的同时,永光小朝廷中已经有人打算跟清军秘密联络。
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此前本是永历小朝廷的户部侍郎,尽管永历小朝廷的钱袋子基本是空虚的,户部的官就相当于摆设,可卢桂生与马吉翔等人关系甚密,因而在朝中也是作威作福,进入缅国之后更是没少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