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这么想,当然是有原因的。
李清照此诗,一看就是在用典。
什么是气压江城十四州?
当初,天下大乱,吴王钱镠占据江南十四州之地。有高僧贯休避乱江南,想求见吴王钱镠,就写了一首诗呈献。
这首诗的原诗是:“富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毫无疑问,“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钱镠见了心中大喜。
不过,话说回来,钱镠还感到此诗有些美中不足:确实,我钱镠现在仅仅有十四州之地。但是,你贯休和尚既然要夸赞我,就不要局限于十四州嘛。我钱镠,以后还是要开疆拓土的。
于是乎,钱镠就让人传话,请贯休把这首诗改改,把一剑霜寒十四州,改成一剑霜寒四十州。
只要贯休肯把“十”和“四”换个位置,钱镠就以千两黄金相赠——贯休和尚要见本王,不就是想在本王这打打秋风嘛。千两黄金,难道还不够?
然而,贯休和尚也是有脾气的:我确实想在你这里拍拍你的马屁,混点钱花。但是,我不能出卖尊严!一剑光寒四十州,凭你钱镠也配?
于是乎,贯休和尚对那使者说“州难添,诗亦难改”。
最后,贯休和尚再给钱镠赋诗一首:“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
然后,飘然入蜀。
从那以后,“十四州”的典故,就深入人心。
今日,李清照写《题八咏楼》,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不过,李清照现在,满脑子都是卫离,顿时觉得区区十四州也太不够气魄了。
于是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天下八百州!
大宋不过四百军州而已!
金、辽二国加起来,也是四五百军州!
李清照一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天下八百州”,对卫离之爱意,简直是跃然纸上!
……
……
半个月后。
赵构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明确命令:解除赵构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一之职,天下勤王大军各归本部。赵构本人,戴罪进京,听候发落。
又七日后,李清照和赵构一行,回到了汴梁城。
当然了,进了汴梁城之后,李清照是不可能和赵构一行在一起的。她得回自己的家中——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府邸。
刚一进家,李清照就听说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什么?父亲大人您说什么?金人求和了?”
“是啊。”李格非笑眯眯地道:“这次是金国国相完颜希尹带队,亲赴汴梁,向我大宋求和。完颜希尹,清照你听说过吧?金国的第一智者,金国的文字、金国的律法,都是此人一手炮制。这次,他带着庞大的金国使团来我大宋,使团中有美人、有金银、有珠宝……想不到啊,真是想不到,我大宋也有这么风光的一天!”
李清照却微微色变,道:“所以,父亲大人以为,这是好事?”
“难道不是?”
“恐怕真不是。”李清照苦笑道:“父亲大人请想,如果,完颜希尹向我大宋朝臣大肆贿赂金银珠宝乃至于美人,请求朝臣同意讲和。朝臣会如何表示呢?”
“当然是同意和平。”
“是啊!”李清照冷笑道:“和平多好啊!宋金两国,少了兵戈之苦。和平之后,卫军也就没有理由,留在大宋了,于情于理都得退军归国。卫王若执意不肯退军,说不定,金国还能帮着咱们对付卫国呢。非但如此,朝中大臣还从金人那得了无数的好处。如此一来,堪称三全其美啊!”
“这难道不是很好吗?呃……不好!”
陡然间,李格非恍然大悟。
表面上看,宋金讲和,都是好事一件。
但是,再仔细想想,此时答应金人和平的要求,果真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吗?
天赐不取,反受其咎!
趁他病,要他命!
打虎不死,反受其害!
有无数古老的智慧告诉李格非,现在大宋的当务之急,不是和金国讲和,而是趁着金人虚弱的大好机会覆灭金国!
如果,宋国朝臣们,顾虑着卫离对大宋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