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神仙、佛魔的寿命实在太过于久远,久远到天地同寿都不足以概括,但他们同样有初生于世之时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
燃灯的少年时代,起始于凌云渡的波涛中。彼时的燃灯每时每刻都需要用尽所有力气,拼命向水下的淤泥扎根,方才能稳住自身,不被湍急的浪涛连根拔起。
垂死挣扎的无数个瞬间,需要忘却所有旧时的成功,牢牢根植于当下。正因如此,这段时光未曾给燃灯留下任何的记忆,求生的渴望却烙印在了他的灵魂之中。
后来,凌云渡口来了一个无名的青年,每日撑着无底之船,接引芸芸众生往来于两岸之间。久而久之,接引就成了他的名字。
再后来的一天,另一个青年坐在接引的船上,问接引:“兄长身具大能,为何在此渡人?”
接引答道:“非是渡人,实为渡己。”
青年再问:“无底之舟,能往何方?”
接引再答:“往生净土,极乐西方。”
青年大笑:“彼岸路远,准提愿与兄长同行。”
无底之船再度启程之前,接引随手折下了渡口旁,那朵见证了他摆渡生涯的莲花,也因此而结下了绵延千万年之久的因果。对于上一刻刚从浪涛中偷生的燃灯而言,驶向彼岸的航途,是一段漫长而温暖的旅程,燃灯沐浴在温暖阳光的洗礼之中,不用再时时刻刻绝处求生。
准提端详着手中的莲花,笑道:“这花真像一座灯盏。”
他打了个响指,在手中的莲灯上点燃了一簇不熄的火。
燃灯的生命,便于灯火点燃的刹那,方才真正开启。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接引轻声感叹着,与准提踏足在灵山柔软的土地上。他们在那里开宗立派,建七宝林、修八德池,开创了沙门正统。
燃灯受接引十戒,成为世上第一个沙弥,跟随接引、准提一同在灵山上修行。燃灯一天一天长大,沙门亦随之一天一天地壮大,引来从者无数。
燃灯本想用尽漫长的一生,来不断理解与消化接引、准提二人所讲之法,帮助他二人壮大沙门,除此之外便无欲无求。但他忽然发现,沙门的壮大,却并未给接引带来一丝一毫的快乐。尤其是接引观望到远在昆仑之上,维系世界运转的天道之后,他那两道修长的眉毛更是久久地纠结在了一起。
燃灯苦思无解,不知为何,便去问接引。
接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物换星移,而接引趺坐不动,不知几多春秋之后,接引起身,命燃灯召集同门,聚于八德池旁的七宝林中。
生而为圣的接引,面对座下门徒、八部众生,在那里第一次讲述了他苦苦探求之后,对于众生成圣之法的理解,即使人人觉悟成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八宝林。与大比丘众。发大宏愿。度众生以觉悟之法。须为佛种。以出世之身入世。修无上佛法……”
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俱伐罗,听闻接引教主宏愿之后,投身八德池中,为一朵红莲收入,化身佛种红莲。
燃灯静静站在池边,看着万千同门如水般凝结成一粒粒佛种。
接引问:“你为何不去,难道你不想觉悟超脱?”
燃灯答:“播种之事,尚需由我为之。”
接引点点头,道:“你往东方一行……”
燃灯捧着一朵朵莲花,往来于灵山与东土之间播撒佛种。而当他像当初接引从凌云渡口旁折下他一样,折下哪吒俱伐罗的佛种红莲之后,才发现那红莲竟在八德池下与一株白莲并蒂而生。他犹豫了片刻,才捧着那株红莲,将它种在了荒无一人的昆仑天池里。
那是第一粒结成的佛种,也是他种下的最后一粒。而后燃灯带着接引的使命,留在守护天道的玉清元始天尊身边,留在最接近天道所在——紫霄宫的昆仑山上修行。世间就没有了沙门的比丘燃灯,而只有阐教元始天尊的挚友燃灯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