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古之善为道者执政注重人民利益,讲究发扬民主作风,顺应民意,不专横霸道。这就是老子一再描述的圣人形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算老子紧接着发的总结了。
就是说“谁能以那种浑浑然的样子凭着不造作保持平静而逐渐达到政治清明的呢?谁能安稳地凭着自动运转而逐步达到生机勃勃而兴旺发达的呢?就是这些善为道的人啊!他们保持如此做,并不自满。
正因不自满,所以才能自然而然地在旧的基础上成就新篇章。”
当然,此几句也可以看成是老子对“无为而治”从借圣人们的行为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清风这算真的明白过来了,点头说道:“我们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原来是出自这么回事哟!
看来,溯源而清流,方可御繁于简!
小颜啊!你真不简单!这么回事都被你如此轻松地做到了!
还有些时间,干脆你还讲点儿!”
看来,他这是听起瘾了!
我估计着到子时还有一炷香的时间,干脆也就又讲了一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老子接着第十四章进一步讲如何去静修感悟。
第十四章说了要扼其概要笼统地去领悟道,其实也有注重道的根本所在的意思。
这章则直接阐述静修悟道就是要善于去体悟万物运作的根本,从而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才能不失公允地循道治理社会,使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建立不朽的功勋。
还是看我慢慢逐一解析:
首先,“致虚极,守静笃”是指静休思考时要做到的精神状态,要空明而凝神静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思维的专注,更好调动思维的敏锐与细致。
心不宁,想啥子都是毛躁粗略的,就不可能细致而深入。
这就如同我们念静心神咒语的作用一样!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指思考的内容了。
老子前面就说过,万物的运作都是受道的支配,那要去感悟道,就要广泛品悟万物的运作。就好比好些研究方法讲究通过广泛的观察从而从同一类事例中提炼出这些现象都遵守的规律来一样。
只不过老子讲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分析模式,就是形成道学理论(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的那种模式,是模糊而又笼而统之地把万物运作规律都统一到一种运行规律上来的思维模式。
很明显,老子学史研究古人,即使他并未推动道学理论的更进一步,但对其学术思想还是大致了解的。
所以,老子说要去思考万物的运作,反复揣摩其中道理。这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意。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指万物运作纷繁复杂,但思考者要寻找到它们各自运行的根本所在,这才可达思索的目的。
古人揣摩自然形成了阴阳五行的一套统括万物的道学思想理论,似乎放诸万物皆准一样(比如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病症,的确也能治很多病,高明之处还令人惊叹!),但的确太玄了。
老子未必精通道学那一套,但他意识到万物运行必皆有其各自根本所在。这虽然还没达到能统一归结于道的层次,但离道不远了,可以称之为“各行其道”。
老子就是以此出发去寻找到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那就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自然的人;人民的生活是自然而然地进行与发展的。
只有遵从这一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可能良好发展下去!
这就是老子民生为大、民生自然的无为而治理论立足点!
这点认识,应该说是老子于道学运用的特殊贡献了。
说老子借道说事呢,也正在于此。这的确并未达到道学那么玄乎!反而挺朴素挺简单明了的嘛!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顺承而来的了。
是说找到了事物的根本所在,我们对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就不必太在意了,那这东西在我们的心里就如同静静地摆在那里的一样,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它的命脉一样。
拿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如民间说法那样:“这样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