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老子从正面说不贪,重申守静抱朴的观念。希望统治者要耐得住寂寞,恪守自己清静无为的根本,做好天下人的表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说的是圆满成就的东西,似乎有所缺陷,但正因此而一直都有用。
比如簸箕有个口子,显得不是那么装得东西,但正因为有这口子,才方便了簸箕装入和倒出东西。
老子以此隐喻来劝慰统治者,知足不贪,自己的欲望虽未能完全满足,但正因知足,可使你如同大成若缺一般,能一直做好事情。这“知足”管用得很呢!
不管是为了加强文章气势也罢,还是表达习惯也好,老子接着以排比句列出了后面几种类似道理,即“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意思都很浅显,理解难度无非少数字词的解释而已。
“冲”本指对撞,此处用来形容水波荡动状。“大盈若冲”即是说的(端着)满满的一盆水,水面荡动似乎与根本没装满还微弱。
其余几句与现代汉语常用意思都相通的。
只有“大赢若绌”生疏些。“绌”原指绳索卷曲成团状,引伸为窘迫状,如“相形见绌”。
“大赢若绌”即最大的赢家反而像亏损了一样。
老子说这些,也隐含有要知道隐忍藏绌之意。
正如民间所说的“高人不露相,露相不高人”一般!
“静胜躁,寒胜热。”则是重申前面第二十六章所提“静为躁君”。
“寒胜热”算一种自然现象嘛,即冷的东西可冷却热的东西。
老子重提这,是因为老子经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对比许多统治者的得失,深知作为统治者,贪即易躁作,贪即会欲为、妄为。
躁作、妄为,就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他一再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抱朴守一、清静无为。
这到后来反而成了道教的基本信条去了!
值得再提一下的是,统治者的贪,不光表现在对天下财货的搜刮上,还可能表现为好大喜功及对权力的极度追求上。
历代雄主,多多少少都有点儿这些方面的偏颇。
如汉武帝,除了打击豪强用以充实军需(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社会两极分化的作用,但主观上并不是用于发展民生),还好大喜功,非要彻底铲除匈奴。
他多次征伐导致国民负担过重,诱发了一些堪称接近致命的问题。司马迁也曾经委婉提出过适可而止地劝告过,说匈奴也是华夏子孙。言下之意,可招降则招降,可议和则议和,何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来着。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深受道家影响,体恤民生,认为该适当停止战争与民休息。因此他对武帝后面北伐匈奴的战果并不那么以为然。
有次汉武帝大破匈奴后在皇后与太子面前吹嘘战果,却被太子梗得惨。
这让武帝很不爽!气不打一处来,他把与太子走得最近的那位道学博士宾客叫来,与之辩论征伐匈奴的事,结果又没辩赢。
但以他的性格,就把那宾客派去挨着匈奴的边境做一个小地方官,让他死于了匈奴掠杀中。
又兼之汉武帝极其固执且专横,竟怀疑太子刘据结党谋反,冤杀了太子,动摇了大汉国本。
且战争消耗过大,使得汉武帝不得不把手伸向商业而垄断盐铁经营,并且为筹措军粮而贵粟抑商,这就改变了社会经济模式,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西汉经济发展也以此为分水岭,而后逐渐衰落,直至王莽篡位时,天下久病矣!
汉武帝为了独断专横还搞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相当于礼送为西汉立国与繁荣富强作出汗马功劳的道家出朝堂。从而造成儒家独大垄断中国思想文化的结局(就不说以王莽为首的儒家官僚直接覆灭了西汉那回事了),让中国后来近两千年都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况。即使王朝更迭,也走不出儒家囿民于地牧民而食的狭小格局,让社会发展反复徘徊不前。
所以,即使汉武大帝,仔细分析起来也不见得就如表面上那么光鲜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