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虫猛兽都不大侵害婴儿,一方面可能因为婴儿免疫力强,生机旺盛。
他们没有吸引毒虫猛兽的气息,因为那些东西多多少少有点儿喜欢生病了有腐嗅味的食物。
另一方面就是他不具备攻击性,对毒虫猛兽没威胁,所以那些东西往往对他不屑一顾。
还有就是人们发现幼小动物都挺可爱的。哪怕猛兽,也可能因为婴幼儿的可爱而不伤害他,甚至还反过来哺养他。这点就是动物界挺奇特之处了。
当然也有运气好遇着猛兽不是挺饿的情况。
这些算题外话了。
老子说婴儿的这些好处,其实在说“含德之厚”也往往能逢凶化吉、免受侵害。
前面第五十章也说过类似的话。至于说婴儿气机和畅,身体十分健康,这明显就是在作类比,说立德修身可达到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的效果。因为立德修身讲的就是要固守本真,归于质朴,如同婴儿一般和顺自然。
当然,立德者,心地纯朴,心顺气便畅,肯定有益于身体健康。在中医上也是挺强调这点的!所谓医者常劝人放宽心,于治疗康复都有好处,便是这道理!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儿老子进一步进行了归纳总结。
说的是懂得了和顺自然,就叫归于常态了。老子所言之“常”既有平常大家都怎么去做的意思,更有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如此传承下来的优良行为习惯之意。
懂得了守“常”的意义,就叫“明”!即明智、开明之意。
益生,即是指有益于健康。其意潜在包括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发展亦叫益生。有益于健康发展,就叫吉祥的事。
而凭着己心欲念擅使精气就叫逞强了。
老子是赞同前三者而反对逞强的。
故而老子接着就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虽然老子这些都是从养生角度去说的。劝诫不要纵欲,要顺其自然,柔和施为。
隐含着的也是强调要抱朴守一、保持和顺自然,不逞强斗狠的道家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老子说统治者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教导统治者如何做到排解社会纠纷,达到社会“大同”。
“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古人的美好社会理想,即人人平等、共同和谐地享用社会资源的社会。
老子把理想的“大同”称之为“玄同”,是为了突显要做到“同”的不容易。
其“玄”就玄在于得“以道治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即“智”。此句即“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而只会说空话的人并不明智。”
老子以此句开头,是强调要用心去做事,而莫要流于空谈(文中“言”的意思即空谈)。
这“空谈”指的是天天不切实际地去泛泛而言的讨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拿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来装点自己的想当然的观点。实则根本无法付诸实施。
西汉末期朝廷中儒官们就袖手空谈成风,实则百无一用!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是说:堵住人们欲念的孔穴,关闭他们贪欲的门径;消磨掉人们的锋锐(即争斗之心),解开他们的纠纷;让人们的光耀(优势)和平凡之处调和在一起(即“和其光,同其尘”),这就是达到玄奥的大同了。
老子这主张,首先建立在倡导朴实生活的基础上的。他在前面第五十二章中就提出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当然,那是指统治者加强个人修养要尽量屏除欲念。
而此处则指统治者若能通过“行不言之教”来使人们不生贪念,朴实地生活,这样,就为轻易解决社会纷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点从道家理念上是没错的,关键是要能形成那种“知足常乐”的社会风气。
但从社会现实而言,又有点儿理想化了。
老子前面也寻找过“人心不古”的原因,他把这归绺于统治者“尚贤”与“贵难得之货”及贵族奢糜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上去了。他不可能意识到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也始终觉得人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