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内卷文娱圈 > 第二十一章 国庆假期7-聊天、打屁、吹牛逼

第二十一章 国庆假期7-聊天、打屁、吹牛逼

亲切感,他好奇地打量着赵智勤,然后问道:“您主要是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影视剧制作。”赵智勤简洁明了地回答。“那咱就说影视剧。”杨皓刚要说点什么,却突然被妈妈打断。“你一个小屁孩知道什么?别胡说。”妈妈皱着眉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她担心杨皓年纪还小,不懂事,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让人笑话。

半天没说话的赵磊打断了妈妈的话,因为哥俩平时聊天的时候,杨皓表现出对文娱行业的专业见解。“舅妈您让杨皓说说,闲聊吗,他们的社会课有时候会做些行业调查什么的。“赵磊说完示意杨皓接着说。大家挺好奇,美国中学都学些什么呀?一个中学生还还有这些功课。

在注意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杨皓便开始解释:“我只是随便提一嘴,毕竟这个观点如果依照咱们国家教育体系,可以算作我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一个社会调研成果。可能我的看法不是面面俱到,但我相信大体的趋势和框架是正确的。”看到没人提出异议。

他继续说:“您是从事影视剧制作的,对吗?”他转向赵智勤,后者点了点头。“那我们就聊聊影视剧吧,我们以成败来判定高下,您认为哪个国家的影视作品最出色呢?”在他等待赵智勤回答之前,影视部的领导插话了:“显然是美国。拿电影来说,美国每年的电影产量虽然只占6.7%,但他们却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这位领导显然对此领域非常了解,杨皓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认同:“您是懂行的。我的调研数据显示,如果包含电视剧在内,这个比例还要更高。”说完,杨皓又转而看向赵智勤,问道:“既然有更优秀的榜样可以参考,我们为什么还要去香港学习呢?我之前的话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等大家反驳。

大家一琢磨,确是这个理,可是又觉得哪里不对。这时新来的女同事问姑姑“之前说的什么?”姑姑说“这不是在跟小赵聊他在香港的工作学习情况吗,我侄子说在香港学习就是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姑姑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女同事对杨皓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你的看法有些偏颇。香港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国家的,我们与香港有着共通的文化根基,是紧密相连的。而欧美虽然发达,但和我们文化上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香港的经验。”她的话得到了在场众人的认同,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感。

杨皓作为穿越人士,当然知道后世香港是什么德行,于是说道:“谁给您说香港跟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他这一句话,立刻引来大家七嘴八舌的反驳。

杨皓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先别急着发言,等他说完再讨论。等大家安静下来,杨皓接着说道:“香港以前的文娱产业为什么发达?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解放后,大量文艺工作者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台湾。这促使了香港文艺的繁荣发展。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电影事业成为了华语电影的新中心。到了九十年代,香港的乐坛也超越了台湾,使香港成为了华语文化圈最有影响力的地方!香港文娱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当年上海等地的文艺人员逃到香港,才促使香港成为了华语文化的中心。

你们年纪都比我大,应该更清楚这段历史,我了解的没有错吧?”“没错,但你说这些正好说明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吗?”领导发问道。

杨皓没有直接回应领导的问题,转而把话题转向了赵智勤。他问道:“在香港,您有没有感觉到自己遭受到歧视或者被排斥呢?”面对这个提问,赵智勤显得稍微局促,露出了一抹微妙的尴尬笑容,并略带窘迫地回答:“毕竟不是熟悉的地方,这种感觉是避免不了的。”杨皓接着说道:“没有必要去解释,也不需要帮他们找借口,这其实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被称为‘皈依者狂热’。”“什么是‘皈依者狂热’?”就在此时,母亲插言,打断了他的阐述。

赵磊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久,知道这种社会现象在美国新移民群体中非常普遍。于是解释道:“皈依者狂热”一词源于宗教领域,指的是后来皈依的教众比生于信教家庭的教众(老信徒)更加虔诚或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现在,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和分析一些敏感的社会、历史、政治现象,聚焦在身份认同上。比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融入某个社交圈子,而过度模仿该圈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甚至表现出过度的热情和痴迷。”说完看向杨皓。

杨皓继续向妈妈解释道:“这几乎是所有被殖民过的地区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香港人受到殖民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的教唆,地域主义和政治偏见不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