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内卷文娱圈 > 第二十三章 国庆假期9-聊天、打屁、吹牛逼

第二十三章 国庆假期9-聊天、打屁、吹牛逼

这时,后来的一个妆容精致,打扮时髦的女人忍不住反驳说:“你怎么能这么说香港人呢?香港毕竟……”她的话中充满了对香港的向往,似乎想要辩驳杨皓的观点。但没等她说完,杨皓便打断了她的话,继续说:“这个不是贬义词,这是定义它的特质。”他的眼神坚定,语气中不带一丝攻击性,反而更像是在解释一个事实。“‘唯利是图’好的方面来看,他出品的影视剧紧跟市场潮流,市场什么畅销他就拍什么。这使得香港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无数经典。”杨皓顿了顿,然后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但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坏的方面来看,就会出现市场上一但那个题材畅销,大家就会一窝蜂都拍,最后造成粗制滥造泛滥,把这个题材拍死。”他的言辞间透露出对这种盲目跟风现象的理解。

说完后,杨皓看向了一直静静聆听的赵智勤,似乎在寻求他的认同或是反对。赵智勤微微一笑,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深思,随后说道:“杨皓,你的看法很有见地。的确,这种特质让香港在某些时候显得非常务实和高效。但是,也正如你所说,盲目的跟风确实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创意的枯竭。我认为……”杨皓摆摆手,阻止赵智勤下面的话。

大家很不习惯杨皓这种上位者聊天方式,动不动就打断别人的话。关键是他穿着一身校服,明显是个学生啊,这让大家很别扭。可是一旦涉及到这些行业情况,他说的还挺有道理。

杨皓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继续说:“你不用和我说你的想法,那样可能我们要争论了,争论这件事我在搜集资料时已经跟大卫·波德维尔和托马斯·埃尔塞瑟争论过。现在我只说我的结果。至于符不符合你的想法,你自己思考。”然后一口气又喝了一罐饮料。赵磊起身又给他拿饮料去了。

接过赵磊递过来的饮料,接着说“影视艺术是文化的延伸,文化讲究继承、发展、创新。老一辈从大陆过去的文化人逐渐退出舞台,再加上香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见小利而忘大义,没有国家归属或者文化认同感,没有家国情怀,只顾眼前利益。导致香港现在的创作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在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吃吃老本,苟延残喘罢了。”话音刚落,这番尖锐而直白的评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激烈讨论,许多人开始反驳杨皓对于香港人性格的这一刻画,认为他的定义过于笼统且失之偏颇。

杨皓毫不在意大家的意见,这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姑姑也觉得他说的有些过了,想把他的话圆过去于是说道:“由于香港的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地理位置,所以商业氛围浓厚,香港人可能具有较强的商业头脑和经济意识。”“商人的属性就是唯利是图,大商无国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是咱么老祖宗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杨皓没有理会姑姑的好意,坚持自己的观点。

影视部那位领导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香港人通常对不同文化和观念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您这句话对也不对,”杨皓认为“的确,香港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各种文化和信息在此交汇,因此对不同文化和观念展现出开放和包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思想的影响,以及部分本土精英的推动,我认为这些精英实际上是买办和汉奸,他们导致了一种皈依者狂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对大陆优秀人才吸引力下降,导致人才流失。从大陆过去的老一辈文化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生代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导致文化断层,没了根基,逐渐蜕变成一种投机主义盛行,成了流寇文化。”说完看着大家。

这种观点对大家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所有人都在思索。只有妈妈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对这些理解不了,不过还是说“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这不好那不好,现在大家为什么还是爱看香港的影视剧。”对于妈妈这个外行,杨皓解释道“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没人看了,您要拿香港现在和以前对比,就能看出差距。再说了,您这是站在普通观众角度看问题,跟行业内专业人员看为题不一样。”妈妈不再说话。

杨皓接着对赵智勤说:“因此,香港只能是中国影视的一部分,它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氛围决定了,它承接不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也不可能成为主流。你在香港只会学偏,学得越多,错得越多,到时候想要纠正就难了。”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证明香港并非中国影视的未来。这时,话题才回到了主题上。

赵智勤对杨皓的观点感到了些许迷惑,不禁提问:“按照你这么说,香港的影视产业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