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尴尬局面赶紧训斥杨皓:“怎么跟你姑姑说话呢,臭贫,没一点规矩。”杨皓一脸无语的看着妈妈和姑姑说:“最后不都要归结到‘但是’吗?,以后跟我直接说‘但是’就行,不用铺垫那么多。”
姑姑的话语里透露出一丝温和的鼓励,尽管这次学校的排名显示杨皓的成绩还未能跻身前列,但成绩单上的数字比起之前已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个进步不仅是分数的增加,更是对杨皓努力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补习的效果显而易见,这让姑姑更加坚信,只要不放弃,寒假期间继续努力,杨皓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姑姑在调整课程时间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学习和休息的平衡。她希望杨皓在密集的学科学习中也能找到适当的放松时刻,因此,她将部分较为消耗精力的理科课程集中在了上午。
如此安排,使得上午的时间被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些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占据,这些科目需要清晰的头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正好适合早晨精神饱满时攻克。
下午的时间则被用来处理寒假作业和练习写作。寒假作业是每个学生假期中不可避免的任务,而写作则是对杨皓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
在完成了一天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后,通过书写来整理思绪,反思所学,无疑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到了晚上,杨皓的活动内容变得相对轻松。他将会陪伴着杨奶奶一同观看各种演出,可能是戏曲、音乐会或者舞蹈表演。
这不仅是对杨皓日常紧张学习的一种调剂,也是对他进行艺术教育的一个环节。艺术的熏陶对于孩子的审美情趣、创造力以及情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杨皓接过新调整好的课程表,目光在每一项紧凑的安排上扫过。时间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正常的补课外,加了个练习写作,这是姑姑的项目。
至于陪杨奶奶看演出,这就是杨奶奶的安排了。时间安排依然科学合理,就是太紧凑了,即使寒假期间也没有杨皓的自由时间。
杨皓一脸淡定地点了点头,语气不带一丝波动地说:“没问题,就按这个来吧。”这一下把妈妈和姑姑整不会了。
她们俩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想要劝说杨皓接受一个充实而紧凑的寒假计划,她们以为他会皱眉、会犹豫,甚至可能会不情愿地嘟囔几句,然后经过她们的苦口婆心劝说。
但万万没有想到,杨皓竟然如此轻松地答应了,仿佛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妈妈和姑姑相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不解。一时间,她们竟不知该如何是好,那些早已准备好的说辞没有一点用上,留下了些许尴尬和迷惘。
其实,杨皓对于这种场景并不陌生。在他上辈子的记忆中,这样的对话上演过无数次。
他也曾试图反抗,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不同见解和期待,然而那些反抗最终无不被家庭的意志所压制,他的内心也渐渐明白,有些事情是难以改变的。
在杨皓的心中,学习这件事仿佛早已被贴上了“服从”与“执行”的标签。姑姑总是那个制定计划的人,而妈妈则是不折不扣的执行监督者。
他知道抵抗是徒劳的,因为最后结果总会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定。既然如此,他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无谓的抗争呢?
于是,杨皓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道路,接受了家人的安排,让自己的寒假生活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
姑姑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她不喜欢拖泥带水,既然杨皓已经答应,她便迅速地整理好所有事宜,确认一切安排妥当后,又嘱咐了杨皓几句学习和生活上的小细节,然后匆匆离去。
杨皓也和父母回到了久违的亚运村的家。今天晚上没有补习课,杨皓开始写寒假作业,他也不喜欢拖拉,早写完早轻松。
写着写着就没心情了,十点多就躺到床上了。杨皓又开始魂游诸天,穿越者混成自己这样也是没谁了,除了记忆力好点,精力旺盛点,连一个金手指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要重新开始。
自从回国后,尤其是国庆节后,他盘算了一下,自从补课开始,早晨五点半开始晨练武术,六点早餐,七点前到校,下午五点到家,晚上十二点才能上床睡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学习时间在十六七个小时。盼望着寒假,可又给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了。
杨皓对于学习这件事,其实并不排斥。他明白,在这个年龄段,学习似乎是他现在年龄唯一且必须完成的事情,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