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哪个神灵应使用哪种香,以及相关的先后顺序等等。上完香,爸把饺子煮好了,这第一碗有讲究。必须用碗乘,然后放一双筷子,然后按照上香的顺序举一举,这就算给神灵和祖宗上贡了。
杨皓一家人按照农村的习俗,紧着忙活,把该干的事儿都干完了。这家里头,每个角落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叫人瞅着心里头就那么舒坦。这时候,就听外边儿的动静也越来越大,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地鞭炮声,听着就跟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的,这是在跟大家伙儿说,新一年就要到了。
杨皓从屋里头拿出事先精心挑选好的鞭炮,他这一通忙活,可把他妈给瞅迷糊了,就问他:“不是都得凌晨十二点放鞭炮吗?怎么这就开始了?”杨皓微微一笑,耐心地跟他妈解释说:“咱们这是请完了神之后的头一回庆祝,得感谢神明一年来的庇护。等会儿夜里的鞭炮,那是为了辞旧迎新,驱除不祥。”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把鞭炮展开,挂在院子里晾衣服的绳子上。
挂好了之后,他就对着妈妈喊道:“您上屋里去,我这就要点炮了。”妈妈微笑着进了屋。杨皓点着一根香,小心翼翼地凑近引线,就听“嗤”的一声轻响,这引线就被点着了,紧接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一场急促的雨点儿,敲打在铁皮屋顶上。
这声音越来越大,震耳欲聋,鞭炮里的火药变成了舞动的火花,绚烂地绽放在夜空中。一家人坐在温暖的屋里头,窗户上映着外面烟花的光辉。
桌上是一大盘刚出锅热腾腾的饺子,馅料鲜美,皮儿薄厚恰到好处。大家围坐在一起,夹起一个个香喷喷的饺子,沾点醋,细细地品尝着这团圆的味道。
这时候,就听外边儿的寒风和炮仗声,好像更增添了屋里头的温暖和喜悦,这一刻,对于杨皓一家人来说,幸福就是如此简单而纯粹,是家的温馨,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一年的希望与期待。
晚饭是杨皓准备的团圆大餐,一家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吃完饭,爸爸收拾餐桌,杨皓陪妈妈上香布蜡。忙完这些,春晚开始了,欢声笑语从每家每户传出,看着春晚,杨皓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直到妈妈惊喜的拍着杨皓说:“皓皓,这不是你写的歌吗?”杨皓才回过神来,电视里阎维文正在演唱《母亲》这首歌,这是他重生后在国内引起的第一个变化。“好听吧,”杨皓回应着妈妈:“这首歌没想到上春晚了。”妈妈一脸骄傲的表情说:“我儿子真棒,你怎么没跟妈妈说。”爸爸也与荣有焉的表情。
钟声响起,杨皓放完鞭炮,除夕夜团团圆圆,高高兴兴过去了。初一起五更,吃完饺子拜年。大家开始走亲访友,杨皓家里没什么亲戚,去一趟老舅家(奶奶的娘家)就完事,姑姑是初二回来的,回娘家走亲戚,上坟拜祭先人。
杨皓对上坟特别重视,他一直觉得自己重生是不是奶奶帮助的。一直玩到初六,杨皓一家返回京城。本来杨皓想自己在老家待着,妈妈说什么也不让,怕他玩疯了,就这几天每天不着家。无奈只能一起回来,随行的还有一只狗,一只猫。
农村的狗呀猫呀是没人圈养,都是在外面跑着,谁家有剩饭剩菜就吃。这两只每天在杨皓家蹭吃蹭喝,结果妈妈养出感情了,觉得自己走了没人管,可怜。这两只也是没主的,就带回来了。
杨皓这人干个啥事儿那都是专心致志的,一旦干起来,眼里就只有这事儿,心无旁骛的,啥别的都没有。
听着妈妈这话,杨皓这么一琢磨,也对哈,这过年团圆呢,可不能自个儿都给干喽,一家人一块儿干那才有意义呢,这又不是工作,为了赶紧完成任务。
于是他就开始分派活儿:“妈,您呐,把水烧上,给我搭把手。爸,您把那鱼、虾、鸡、排骨都给洗干净喽。”
妈妈不乐意喽,说道:“我就只配给打下手呀。”“那不然咋整呢,”杨皓回呛道。这一家人就开始各忙各的,忙活起来喽。
在2003年的春节,杨皓与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个特别的重聚。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年度庆典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象征着和谐与幸福。
对于杨皓来说,这一年的春节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使得这辈子与父母能够聚集一堂,共同享受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快乐。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了家庭的纽带和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对杨皓及其家庭而言,这个节日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