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就那么大点儿,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哇,能有多大油水儿呀。
杨皓看着妈妈,叹了口气说:“妈,我先说好啊,这个行业挣不着大钱,而且麻烦还挺多。”没等老妈说话。
姑姑抢先说:“你这孩子,张口闭口就是钱,这不是你有这方面资源和特长吗。”老妈也点点头。
既然大家都愿意,杨皓也无所谓,反正这个行业要想挣钱,得2012年电影市场到一定规模后,杨皓做专辑就想到了,反正都是娱乐文化业,那就一块做吧。
想到这里,杨皓冲赵磊说:“哥,你给鲍勃翻译,大家都听听。”赵磊点点头。
老毕和宁浩感觉人家是商量重要的事情,起身想避开。
杨皓摆摆手说;“不用,你们也听听吧。”除了妈妈和赵磊,杨皓发现其余的人都有文青病。包括鲍勃,都在想着艺术什么的。
杨皓有些疑惑的问。“鲍勃,你为什么非要到我的小破工作室呀,咱们现在合作不是挺好吗,我的所有影视投资项目都是你给操持的。”按说现在这种合作方式挺好的,每次的投资,鲍勃都能从项目里拿到应有的报酬。
鲍勃无奈地说:“文和,我怕你哪天对这些不感兴趣了,不玩了,把我抛弃了。”那语气、表情活生生像一个会被随时抛弃的可怜人。
杨皓都被逗乐了,笑着说:“鲍勃,别开玩笑,你有自己公司,有自己的渠道,有自己的人脉,即便是我不玩了,你自己也没问题呀。”
鲍勃耸耸肩膀说:“好吧,不开玩笑,不过,文和,你没发现吗,凡是你同意投资的电影,都盈利了,而且口碑都不错,而我制作的电影,没有一部达到及格线。”鲍勃有点垂头丧气。
杨皓赶紧安慰道:“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鲍勃,你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了,做了那么多部电影,应该明白,一年下来,能有10%的电影盈利就不错了,又不差你一个。你要是想靠做电影赚大钱,我建议咱还是别做了。”杨皓的话一下把鲍勃噎住了。
因为杨皓说的是事实,电影行业存在二八定律的现象。在电影市场中,往往只有少数的头部影片(大约占 20%)能够获得绝大部分(大约 80%)的票房收入和关注度。实际纯靠电影票房盈利的不足10%。
这些头部影片通常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强大的明星阵容、广泛的宣传推广等优势,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影院,从而赚取高额票房。而大部分的影片(约 80%)可能只能分得较小比例(约 20%)的市场份额,有些甚至可能票房惨淡、难以收回成本。
这种二八定律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电影公司的盈利状况上,少数大型电影公司可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众多中小电影公司则生存较为艰难。在资源分配、影响力等方面也有类似的体现。
鲍勃是业内公认的资深人士,对行业的理解深入骨髓,他心里头当然明镜儿似的清楚着呢。
可他自个儿的事儿自个儿明白呀,他在这个领域里摸爬滚打,进入这行都这么些年了,除了在杨浩的项目上能挣着点儿钱,他自个儿的那些个项目还真就没咋挣过钱。
虽说顶着个知名制片人、出品人的头衔,可这些个荣誉那都是杨皓指定的项目给挣来的呀。
刚才他说的那些,虽说都是用开玩笑的口气给说出来的,可这里头的实情也就只有他自个儿清楚。
随着杨皓回国了,显然以后对电影就不咋重点关注咯。他还真发怵杨皓抽身走喽,那他可咋整啊。这让鲍勃感到一丝不安。他担心一旦杨皓彻底退出这个行业,他将何去何从。
好莱坞那可是个名利场啊,在这个充满名利的地方,实绩就是你最坚实的护身符。要是没点儿实绩,你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查无此人了。
别瞅着自个儿现在混得风风光光的,是各大制片厂的座上宾,可一旦杨皓不投资了,就光靠着自个儿那些个影片,那些个大制片厂还能认得你是谁呀。再好的关系人脉也是用业绩维护的。
杨皓在电影行业内部的选片眼光堪称一绝,他总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挑选出那些潜在的爆款项目。
每次他决定投资并参与其中的电影制作,总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现出非凡的表现。
这些电影不仅票房成绩斐然,屡屡刷新纪录,更是赢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赞誉,口碑爆棚。
他的这种独到而精准的选片能力,使得他所投资的电影项目成为了业内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