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在大明,嫡孙逆袭 > 第46章 王府属官

第46章 王府属官

太和殿

朱元璋正在浏览锦衣卫奏报,他的两位大孙子都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朱允炆密会孔讷,相谈甚欢?朱元璋陷入深思。

他之所以册封孔氏只为拉拢读书人,本心对孔家颇为不喜,原因在于前元后期曲阜孔氏在仕途上颇为顺利,孔氏族人入仕者众多,孔克坚和孔思立等更是位列高官显贵,颇得蒙古色目官员的青睐。

孔氏认同千元的统治,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敌视红巾军起义,在元朝和红巾军的战争中,孔克坚坚定的站在前元乙方,为其出谋划策,镇压起义。

孔氏作为千年世家,对北方影响力深厚,金国灭亡北宋,二帝被俘,皇族遭难,北方沦陷,孔氏投降金朝接受册封,号召服从大金统治,北方学子除南逃之人,纷纷效仿。

蒙古灭金,孔氏投降蒙古,孔氏是风向标,已经投降金朝的汉人官员由孔氏带头,纷纷投降蒙古,乃至南宋灭亡,给一些无耻官员提供借口。

朱元璋建国号大明、称帝后,孔克坚仍然称病不赴诏。

徐达攻占曲阜,孔克坚成为俘虏。北顺帝北遁应昌,前元还没有灭亡,孔克坚仍然自认大院帝国的臣僚,想顾全他和元顺帝的君臣之义。

曲阜孔氏累世缨紫,安详尊荣的世家,毫无忠诚可言,朱元璋统一华夏恢复汉人衣冠、复华夏礼仪,孔克坚却准备顾全他和北顺帝的君臣之义,千年世家?呵,鬼都不信。

自称忠诚,顾全君臣大义,实则看不起他这个朱皇帝泥腿子出身,想得到更多的筹码而已。

朱元璋想起孔克坚见他后他说出的话,孔克坚那吃翔一样的表情就想发笑。

他当时的话还历历在目:“于我朝代理,你家再出一个好人,好不好?”

“好人”咬字颇重,值得玩味的话让孔克坚脸色青红交错,他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可他并不在乎,只为家族传承而已,大家族的眼里先思家再思国。

如果他孔氏一门头铁到底,五胡乱华的时候已经泯灭于众人了吧?

朱元璋回过神,看着朱允炆的行为,内心不喜,可不得不说朱允炆走了一步好棋,孔讷的支持相当于大多数儒家读书人的支持,这一点不可否认。

对夺嫡肯定是有利的,可文官地位太高可不是好事儿,前宋就是最好的证据,文官掌握权力就会滋生腐败,武将权利过大就会嚣张跋扈,目中无人。

还要看看朱允炆对武将的态度,如果偏爱文官,打压武将,他就要弃掉朱允炆,他要的是文武平衡。

他心里的天平其实早就向朱允熥倾斜了,在他的心里嫡子就应该继承祖产,他朱元璋的祖产就是大明朝,其他子孙要辅助嫡系一脉,大明江山才能延绵流长。

他为了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精心设计,分封藩王,震慑神州。

大敌是蒙古,九大塞王是第一道防线,中原藩王是第二道防线,南方重镇是第三道防线,义子镇云南弹压异族是外围防线。

这样设计下来应天中枢稳如泰山,他很得意他的操作。

他顶住文人死谏大封藩王考虑有三:

第一,对外防异族入侵,对内震慑权臣;

第二,削弱武将兵权,加强朱家统治;

第三,以后但凡中枢暗弱昏聩,藩王英明神武,重现晋“八王之乱”,那也是肉烂在了锅里,坐上皇位的还是他朱元璋的子孙。

他能好做的都已经做了,他的继承者如果重文轻武,必重蹈前宋覆辙,这是他知道灵位大孙都有意大位的时候想到的办法,那就是坐山观虎斗。

朱允炆天然亲近文臣,朱允熥天然亲近武将,在他的心里应该是这样的:

朱允熥在弹压武将的前提下,亲近拉拢文人。

朱允炆在敲打文臣的前提下,收服武将。

然后两人进行能力的比拼,最后他这个裁判一眼定胜负,胜者皇太孙,败者就藩。

可现在看来朱允炆在继续扩充文臣势力,武将只有一个江夏侯周德兴而已,朱允熥的表现还可以,可招揽的文人都是年轻人,地位太低,对上齐泰和赵勉根本不够看。

还是要再看看,两孙夺嫡的过程中他准备绝不偏帮,决出胜负即刻定下继承人,他的最后一件心事就算了了。

至于朱允熥去见沈远宜的事,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反倒乐见其成,如果朱允熥有意,虽然正妃和次妃不可能,但“夫人”还是可以的,沈远宜要不是出生商贾之家而是农家,倒是王妃的不二人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