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惦记铁铉的时候,蒋瓛来了,带着朱元璋的诏令来的。
“什么?爷爷让咱去大本堂读书?”
“是,殿下!”
朱允熥哔了狗了,前世经历12年埋头苦读,进入大学才算告一段落。
在大学除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可去可不去,反正也不会挂科,他以为读书已经彻底远去。
现在他爷爷居然让他明天下朝就去大本堂读书,朱允熥的内心可想而知,似怀念那个“同桌的你”,又似想起逝去的青春。
被职场的尔虞我诈和内卷搞的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也在夜深人静之时幻想回到那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时代。
可现在他已经是尊贵的大明吴王殿下了,还要去学习,特别是那之乎者也就头疼。
还有一个被人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他的毛笔字奇丑无比。
前世钢笔字好歹也能拿得出手,用到毛笔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这段时间一直苦练毛笔字和繁体字。
虽然有进步,差距还是很大。
朱允熥为了写好字,只能偷偷让夏元吉教授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文人对朱允熥无语至极,言语毫不客气。
或许夏元吉作为文人实在无法忍受朱允熥的“天书”,痛心疾首,让朱允熥无地自容。
朱允熥想起夏元吉教他写字的场景:
夏元吉:殿下天纵之资,年少顽劣不曾用心练字,难登大雅之堂。
朱允熥:先生教训的是!
夏元吉:既然殿下让下官教授,那下官就不能坐视不管,每天一个时辰时间练字,下官会好好监督。
朱允熥:有劳维喆先生了。
夏元吉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已经彻底认可了朱允熥,朱允熥是吴王,就免不了要写字。
他既然是吴王府属官,还认可朱允熥的主张,自然想朱允熥成为储君,字是颜面,字写不好,文臣心里肯定会鄙视,不利于朱允熥威望的提升。
朱允熥回过神看着蒋瓛,他实在不想去,可爷爷诏令代表没有缓和的余地。
“咱知道了”
“卑职公务繁忙,先行告退!”
“等一下,翠玉楼的小厮不错,以后就跟着咱”
“遵命,卑职会安排下去!”
朱允炆还在禁足,早朝没起波澜,除朱元璋询问,朱允熥三缄其口,好不容易等到超会结束,朱允熥迈步向大本堂走去。
路上宫人见朱允熥马上伏地不起,甚至都不敢直视朱允熥,不是朱允熥多可怕,是因为朱允熥是最尊贵的王爷。
翰林学士刘三吾、汉中教授方孝孺,两人迎接即将到来的幌子皇孙。
方孝孺虽然在淮王府任职,可其学识渊博,在儒林地位很高,朱元璋专门诏令每日教授皇子皇孙。
“见过刘学士,见过方先生”
“下官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恭敬问好,他们是老师,尊师重道这一点朱允熥还是很看重的,做给别人看也好,确实敬佩学问也罢,朱允熥并不会摆架子。
刘三吾都七十多岁了,对这位老爷子他是敬佩的,就为其文人风骨,包括方孝孺。
方孝孺这个人很迂腐,作为宋濂的弟子,学识继承了,迂腐也学了个通透。
可方孝孺抗住朱棣的压力,哪怕堵上九族也要告知天下,你朱棣是乱臣贼子,成为古往今来第一个“诛十族”的臣子,算是可歌可泣了,就是可惜了那些认识方孝孺的人,惨遭屠戮。
大本堂门外,朱允熥是吴王,两人是文官,进入大本堂,朱允熥只能是学生,这两位可不会因为他是吴王就手下留情。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随着势力的扩充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自学、求教花费不少力气。
对子孙读书一事颇为重视,皇子皇孙因读书不认真,不知道打烂了多少鞋底子。
朱允熥表现的谦逊有礼,他可不想被两位行使师长职权,让戒尺亲密接触他的手掌。
他的那些个王叔,谁没被抽过?堂堂永乐大帝据说喜欢逃课掏鸟蛋,被宋濂抽了还要找朱元璋的晦气。
朱棣的屁股开花在说难免,可还是他前身在大本堂听皇叔们说的。
“吴王殿下,请稍等片刻!”
看朱允熥呆呆的看着空无一人的大本堂发愣,方孝孺上前解释,早朝开始的比较早,有的时候下朝也早,今天就是下朝早的情况。
朱允熥下朝就来了,这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