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棣“功不可没”?
朱棣靖难登上皇位,首先想的问题是怎么坐稳皇位。
他既然能用靖难的手段登上皇位,那就是把朱氏子孙当成“猪”养着。
他给藩王制定优厚的俸禄,规定皇族后代从10岁就开始领朝廷俸禄。
结婚时朝廷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当然对藩王的限制也相当严格:
自永乐年间起朱氏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进入仕途,也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等职业。
行动受到严格控制,甚至出城都要上报朝廷,征得同意才方可成行。
朱棣规定亲王相互之间不得私下见面,相当于变相软禁起来。
士农工商几乎囊括了大明所有产出,优厚的待遇给你,只不过你不能干活,更不能做官,就在封地老老实实呆着。
那藩王能干啥?
衣食无忧,关在府邸,除了造娃和声色犬马,还能干啥?
哪怕种地都是罪,可见危害之大。
朱棣时期有名有姓的宗室127人,到了明末崇祯年间不低于二十万人,这么多人啥也不干,就等着朝廷俸禄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
恐怕他这位爷爷,恐怕也想不到最终会是这个样子吧?
朱允熥看着除草的爷爷,满头白发,现在的思想估计是整个大民都是他的,朱氏子孙能吃多少?
要是知道明末宗室的巨大危害,估计也不会推行这样的政策吧?
毕竟朱元璋杀文臣毫不犹豫,杀勋贵心硬如铁。
唯有对待百姓,可以说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
宫城门口的登闻鼓还在矗立着,诉说着一代大帝对百姓的爱护之情。
他爷爷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百姓击响登闻鼓,朱元璋必亲自受理,官员如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其他时代多流于形式,并没有朱元璋这么重视。
比如说满清规定“逼关军国大事,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可见已经名存实亡了。
藩王制度的弊端当然存在,朱允熥是知道的,可他并不准备现在就插手,算是给这位大帝面子吧!
以后他准备实行海外分封,朱氏子孙能否存活,发展如何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今天来有啥事儿吗?说来咱听听”
朱允熥回过神,马上把今天在大本堂的事详细说了一遍,包括利弊。
朱元璋觉得朱允熥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不过这事情,他还是和老学究刘三吾商议。
“这事儿不用管了”
“爷爷,那个都督府断事铁铉,能否入吴王府担任长史?现在咱只有左右长史,还没有长史呢”
朱允熥小心翼翼的看着朱元璋,现在的铁铉是都督府断事,从五品,亲王府长史正五品,算是升官了。
“鼎石?是个好材料,其才干不凡,臭小子眼光犀利,咱同意了”
“谢谢爷爷!”
朱允熥大喜,咱未来的兵部尚书有了,夏元吉是他当仁不让的户部尚书,刘璟礼部尚书,铁铉兵部尚书,至于工部? 他看好孙侍郎。
工部侍郎孙奎给他送到皇庄的那些工匠都很不错,已经秘密用朱允熥的秘方实验从矿盐提炼食盐了,看来是个办实事儿的人。
吏部以后他是不准备动的,詹徽还是很不错的,至于刑部尚书现在还没有理想人选。
锦衣卫已经对吴王府的属官都调查了一遍,那六个书生都很不错,文采飞扬,通过锦衣卫反馈的情况来看,左邻右舍评价很高,算是人才。
目前来说他对孙儿识人之明这一方面很满意,包括铁铉他也很看好,未来未尝不能成为部堂。
“爷爷,那个还有个事儿,能否请您恩准?”
“一次性说完”
“那个解缙。。。”
朱允熥犹豫也是真的,虽然朱元璋没怪罪王国生,可那《论韩国公冤事状》可是解缙写的,现在的解缙应该在吉安府吉水县族内吧!
“解缙?你要他干嘛?”
他虽然赞赏解缙,可此人狂妄,被赐终养父于家。
“谢谢,解缙此人文采风流,孙儿赏识此人,特别是那骨子劲儿要是用对地方,或许更大的收获”
“哦?说说!”
“孙儿想让解缙开社学,专门培养学子!”
朱允熥并没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