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置可否,朱允熥的说辞感觉很有意思,他期待明天早朝朱允熥的说辞。
齐泰连夜些奏疏,列举多个朝代记录,写完后读了一遍,对自己的文采很满意。
朱允熥对此事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正在接待前来报到的铁铉。
“鼎石,以后王府的大事小事项托付你了”
“是,殿下!”
铁铉接到诏令就来了,他只听皇上的,既然进了吴王府,当然要尽心尽力。
“胡六”
“奴婢,在!”
“鼎石和马和一起开饭,明白咱的意思吧?”
“奴婢,明白!”
铁铉是色目人,饮食方面是有要求的,朱允熥当然要尊重属臣饮食习惯。
第二天随着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后,御史通报早朝缺席礼仪等情况,此事过后齐泰就迫不及待的站出来。
“启奏皇上,微臣有事起奏!”
“说!”
“微臣礼部尚书齐泰弹劾吴王殿下枉顾礼仪,撤除四方馆一应布置,枉顾大明威仪!
为大明计,微臣奏请皇上剥夺吴王接待高丽使臣之责由礼部负责!”
齐泰说话双手将奏疏举到头顶,跪倒在地!
奉天殿总管太监王景弘马上将奏疏交到朱元璋手里,朱元璋打开看了起来,群臣观察朱元璋的表情变化,在决定支持谁的意见。
现在的洪武朝已没有那么多头铁的文官了,“三大案”让文官吓破了胆,特别是朱标意外离世,朱元璋的脾气更加无法揣测的时候。
“吴王,你有何话说?”
“启禀爷爷,孙儿有几个问题想问几位大臣,请爷爷准!”
“咱准了”
“凉国公,咱大明为什么能让北元远遁大漠,边防安宁?”
“殿下,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将士用命,冲锋陷阵,北元摄于咱大明天威、军威,哈哈。。。”
“不错,摄于咱大明天威、军威,请问齐尚书,若咱大明边军战斗力低下,大明用银子和绸缎能让北元远遁?能让北元轻易不敢犯边?”
“自然不能,可大明是宗主国,宗主国就要体现宗主国应有的气度!”
“敢问齐尚书,宗主国的地位是因这些虚有其表的东西得来的吗?”
“我。。。”
“敢问赵尚书,国库现是否富的流油?”
“禀吴王殿下,国库负担很重,边军军饷粮草、救灾等等,开销颇大,官员的俸禄都快保证不了了。。。”
户部尚书就没有不叫穷的,本来赵勉还要声援齐泰的,可问及国库问题,赵勉马上职业病发作了,偷看朱元璋一眼,开始诉苦。
“齐尚书,听到了吗?户部多困难?那些布置浪费国库多少银子?咱再请教齐尚书一个问题!”
“不敢”
“齐尚书,咱爹薨了,全民暂时推迟嫁娶,你为蹴尔小邦,铺设红毯,居心何在?说!”
“说”字在朝堂骤然炸裂,朱元璋眼中杀机一闪而逝,群臣跪倒在地。
朱允熥的最后一个问题让齐泰胆战心惊,深怕被朱元璋拖出去砍了。
李景隆更是瑟瑟发抖,虽然他是按礼部给的章程监督的,可毕竟事儿没到位,跪倒在地,冷汗直冒。
朱允熥不屑的看了一眼,此例一开,以后四方馆那边的浪费就会少一点。
以后他更有理由整改对外政策,任何事只要先例一开,就能给人巨大的发挥空间。
朱允熥要的就是将那些需要改掉的所谓先例打破,以朱允熥前世的了解,文臣最有利的谏言武器就三个:
第一:祖训是里历代文臣对抗君王决定的利器;
第二:“与民争利”这四个字被文臣挂在嘴边,被文臣玩成了新花样;
第三:“圣人云。。。”奶奶的,只要涉及士绅,圣人云如何如何的,国子监学子就会被这些言行煽动。
洪武年间的文臣最大的追求是恢复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朱元璋的思想是“与百姓共天下”,双方你争我夺。
朱元璋是啥人,最后文臣不仅没实现“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主张,还被朱元璋废掉千百年来的丞相制度,文臣彻底失去了与皇帝争权的可能。
朱元璋死死的盯着跪倒在地的诸多文武大臣,齐泰要不是朱允炆的代表人物,现在已经被金瓜勇士拖出去了。
朱元璋强忍杀意,扫视群臣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