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残宋:从积攒好感开始直捣黄龙 > 第七十七章 淮南火——唐宋强弱论(下)(4000字大章)

第七十七章 淮南火——唐宋强弱论(下)(4000字大章)

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荆公的经济改革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他的目光全部放在了‘富国’而不是‘富民’,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妄图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这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其他人诸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其中蔡京更是徽宗朝吹嘘‘丰亨豫大’的罪魁祸首之一!”

“到头来,唯有新法中的‘将兵法’勉强提升了官军的战斗力,算是有些作用。”

“与之几乎同时的元丰改制倒是有些成效,但它只是政治官制变革,没有对我朝产生实质影响。”赵瑗道,“所以,我朝到目前为止的变革,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也没有什么卓有成效的。”

史浩点了点头。

“我不否认,我朝的儒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均是硕果累累,科举考试相较于唐代发展巨大,各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让民众从土地转向商业,进而杜绝了之前的国朝时常出现的地方门阀这一弊病,”赵瑗道,“,印刷品出现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也提高了文学交流和艺术鉴赏。”

赵瑗继续道:“甚至于我朝的一般的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大多喜爱字画,善于诗词,收藏古董;一般百姓钟爱戏曲,酒家林立菜式繁多,市场充斥衣服鞋物。”

“可是,这样的文化培育出的人,虽有了儒雅风流,虽有了风光霁月,但却少了一种血性,丢掉了‘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种一个民族不该丢掉的东西!”

“更别说靖康前的禁军经商之风普遍,很多士兵都有着给达官贵人营店、搬运物资的副业,很多骑兵甚至沦落到连马都不会骑的地步,还有严重的空饷现象,这些将军为了敛财,向朝廷虚报兵员数量,造成了一大堆‘驴得水老师’现象。”

史浩一怔:“郡王您所说的‘驴得水老师’是?”

赵瑗一惊,顿感失言,于是赶紧摆手:“大致意思是就是说明明只有一个人却上报说有十个人,然后借此贪污掉多出来的九个人的钱。”

“后来的事情,天下人尽皆知晓,那便是这看似是多达八十万大军的禁军,在金军南下时,实际上可用兵力仅仅只有三万余人。”

“所以,您之前用我朝艺祖和唐太宗之间作对比、用战和策略作对比,实际上在我看来都不能佐证主和观点,”赵瑗说道,“反倒是以前我朝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在告诉着我们主和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我朝想要生存下去,想要一雪前耻夺回故土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必须对金开战!宋金两国绝无友邦盟约之谊!”

“北伐、克复中原进而直捣黄龙,才是我朝正确且唯一的路!”

“一个好的朝廷,应当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既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不如李唐,那就应当改进,完善。”

说到最后,赵瑗深吸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唐优于宋,唐强于宋。”

说实话,他其实也没想到他能说这么多,而且看着史浩那沉思的模样,想来也是对这位老学者的思维观念来了一场不小的动荡。

因为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他赵瑗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上出发的,放在这个时代的任何政论中都是降维打击。

退一步来讲,要不是因为他和史浩之间是师徒关系,要不是因为今天是二人在进行师徒间的谈论,要不是因为他赵瑗已经把史浩的好感度提升到100了,这一番话才让史浩认真听了下去,并认真思考。

但凡换一个人,都有可能觉得赵瑗今日此言乃狂人的荒悖可笑之论。

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度各不同”,站得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会一样,除了赵瑗以外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本身处于局内,自然难以看到全局的样貌。

而华夏历史长河几千年,多多少少的往事都诉说着一个深刻的教训——尊严只在剑锋之上,唯有军事强大,才能有尊严,才能有辽阔的疆土。

有了辽阔的疆土才能吸纳各个民族文化的新鲜血液,而华夏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文化之林而长盛不衰,便是因为其在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吸纳外族的加入,来完善自身的缺点。

唐朝便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所以唐人思想开放,心胸开阔,文化自由,军事强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