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杀徐翕,对于眼前形势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徐州大军压境,阵斩一部军队的主将算怎么回事。
三千人不是一个小数字。
可经此一事,可用者不知道还能剩多少。
从这个角度看,伊籍其实更加理智,他也尽到了身为帐下主簿的职责。
其次,徐翕是兖州本地豪强。
别看徐家好像只在蛇丘县胡作非为,但徐翕能混到一支三千人军队主将的位子,就证明徐家的根基、人脉绝对不止之前显露的那些。
斩杀徐翕,违背了曹昂此前给自己定下的行事方针。那就是在吕布到来之前,尽可能保证兖州的稳定,多积蓄一些力量。
但曹昂还是直接动手了。
而且动手时,没有丝毫犹豫。
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宁愿战死费城,也要先杀此人。
不杀此人,他心中郁结之气根本无法消融。
换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诸侯站在曹昂的位子上,绝大多数都会暂且忍耐,此战过后再找机会收拾徐翕。
政治家,不都是在妥协中做事的么?
但曹昂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或者说,他自认为是个军人而非政客。
他真的忍不了。
丰宁里,丰宁里。
这个名称寓意极好的地方,熬过了山贼,熬过了饥荒,却没能熬过兵灾。
哪怕丰宁里毁在徐州的军队手里,他都不会如此愤怒失态。
可扬起屠刀的,竟然是有着守土之责的己方军队。
讽刺么?
真的讽刺。
乱世小民之凄惨,可见一斑。
人杀了也就杀了,事情还得继续做。
徐翕部曲中的三千人,该审的审,该杀的杀。
忙活了整整一夜,才算草草收尾。
参与屠杀丰宁里的士卒,大约有四五百人,好在都是徐翕重金奉养的心腹,一股脑的全被曹昂下令砍了。
如此一来,徐翕在剩余士卒中的影响力,基本趋近于无。
两千多人被打散编制,融入到了辅兵营。
次日一早,天刚微亮时,曹昂便焚烧掉军营,将所有士卒、物资全部转移到了费城。
临时建造的营盘,必然无法阻挡徐州大军,沦陷是迟早的事。
既然如此,还不如一把火烧了,省得便宜陶谦。
如果徐州大军当真有十万之众,那么死守费城,几乎是曹昂唯一的选择。
一万战兵都没有,拿什么去硬刚十万大军?
嫌死的不够快么?
以弱胜强不是不可能,但是前提条件是要有合适时机。
历史上哪次兵力悬殊却以弱胜强的战例,是弱势方一开始就跟优势方正面野战的?
几乎没有。
而曹昂之所以选择固守费城,当然是有守得住的底气。
首先,他并不需要守太久。按照匡亭那边的战报,至多三个月,曹操就会将袁术驱逐出境。到时候,兖州主力部队自然会来增援。
其次,费城这座城池,给了曹昂充足的底气。
费城始建于东周,春秋初期为鲁懿公之孙费伯之封邑。
前汉时,在东周旧城的基础上,沿着武水再次扩建。
武水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但在费城这里忽然拐了个弯,出现了一个开口朝南的几字。
曹昂此时看到的费城,就建在几字左边的那一撇旁边。
东侧城墙长五里,高六丈,较为窄薄的上部也有三丈之厚,并且仅仅挨着宽约百米的武水。
南侧城墙也沿着武水建造,长约三里。
整座城池近似于一个东西为长、南北为宽的长方形。
两面临水的格局以及宽厚高大的城墙,使得费城勉强算是一座坚城。
又因为这片区域是兖州门户,因此城中粮食、军械这类战争相关的物资,储备较为充裕。
当然了,此番守城,曹昂最为倚重的还是麾下军队。
典韦所部一千战兵,青壮营士卒八百,以及规模最大的八千辅兵营。
算是七百骑卒,便是整整一万大军!
这才是曹昂真正的底气所在。
有条不紊地进驻费城后,曹昂便和费县令徐奕一起收拢城外民众,尽可能地坚壁清野。
不过陶谦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