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城既下,却并不代表就此万事大吉。
曹昂仍然面临一些潜在威胁。
不过,这个威胁倒不是指城外的臧霸大军。
即便臧宣率领的残兵败将能顺利赶到临沂城,与臧霸的一万大军汇合,后者麾下也不会超过两万士卒。
攻守易势的情况下,这两万人根本不可能对有着足足八千精兵守卫的开阳城造成威胁。
就算臧霸突然爆发,抓住机会击溃应劭统帅的泰山郡兵,让开阳城的曹昂变成孤军,也没用。
战争结束的太快了。
算算时间,从真正接战开始到臧宣逃离,不过短短三四个时辰。
臧宣仓促逃窜的后果,就是让曹昂得到了一座几乎完整的开阳城。
要知道,开阳城不仅只是开阳县的治所,它也是琅琊国的治所,更是徐州北方防线的大本营。
此时又恰逢八月下旬,正是上计的时间,城内府库中的粮食、兵甲堪称堆积如山。
所谓上计,指的是这个时代的官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一项制度,内容涉及人户数量、垦田数量、钱谷收支、社会治安以及物价、农事丰歉、灾情以及国有土地的数量等等,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
大汉有一门名为《上计律》的法律,对上计制度进行了详细解释及规范。
大体流程一般是,县令、县长首先需要向郡守或者国相汇报,之后郡守、国相再派遣上计吏前往中央汇报一年的工作进展。
而伴随着上计的进行,各县的赋税会慢慢汇集到郡国治所。
因此,开阳城会存放堆积如山的粮食,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这些粮食,很大一部分都是琅琊国明年的支出,比如说官员的俸禄。
不过现在都归属于曹昂,由他支配了。
有八千精兵、有足够的粮食、有兵甲武器,还有坚固的城池,即使臧霸麾下再多出来两万人,从外面也攻不破开阳城。
经历过这么多次大型战役,这点自信曹昂还是有的。
说白了,曹昂占据开阳城后面临的威胁不在外,而在内,在于居住城内的两万多人。
臧宣虽然退走,但其党羽必然遍布城内。
须知,虽然臧宣今年才升任琅琊相,可臧霸屯驻在开阳,却已有两三年时间。
两三年,足够编织出一张亲近自己的大网了。
但问题是,哪些人是臧霸的死党,哪些人是可以争取的中立派,却显然没那么容易区分清楚。
臧霸屯驻开阳时,城中哪个家族敢不与其亲近,不想着跟他拉近关系?
如果把亲近臧霸的家族、势力都归为敌人,那开阳城中所有有名有姓的家族,都得关起来。
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了,还有一种被许多征服者采用的方法——屠杀。
只是,曹昂确实下不了手。
那么,在两万多人中甄别、防范别有用心之人,又不能引发骚乱,着实是一件非常考验能力的事情。
......
开阳城,国相府。
攻占此地后,曹昂第一时间命人将臧宣、臧霸安置在城中的家人收押,然后他便留在了这里,查看库房中的计簿。
计簿,便是上计时下级呈递给上官的文书。
这可是好东西。
比如说,开阳县本年的计簿中,就详细罗列了本县各乡里的在籍户口、人口、田亩数量、钱粮收入支出以及刑狱状况等等。
虽然肯定有隐户、隐田这些东西,但有了这个,曹昂马上就对开阳县有了大概的了解。
并且根据其中包含的官吏名单,他立刻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开阳县按照自己的意志、需求去运行,化为己用,而不是两眼一抹黑,再一点一点地搜集所有信息情报。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高祖刘邦能够迅速将三辅之地转化为自己可以支配的力量,以至于数年间便平定天下,萧何在咸阳搜集的法律诏令、图书档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别提,这些计簿中还包含了曹昂此时迫切需要的信息——开阳城地图、建筑位置分布,以及诸多豪族的势力情况。
此时,存放计簿的府库中,曹昂正坐在一张案几前,凝神翻阅着面前的竹简,并且不时的往右侧纸张上记录着。
而他身旁,更是堆满了一卷卷竹简,如同一座座小山似的。
“司马,各大家族族长连袂前来拜访,此时正在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