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仔仔细细上下打量这个站在人群边缘位置的年轻儒生。
诸葛瑾身穿深色袍服,头戴进贤冠,面部轮廓宽大,鼻梁挺直,嘴唇和耳垂较之常人都要厚大一些。
整个人乍一看其貌不扬,细细观之却仪表堂堂、温文大方。
“且上前来。”
曹昂朝诸葛瑾招招手。
这个时候,在场众人纷纷意识到了曹昂态度的转变。
他对待这名叫做诸葛瑾的年轻人的态度,跟对待其他人明显不同。
众人面面相觑,有熟悉诸葛瑾的人更是不得其解。
因为不管是论家世传承、家族势力,还是论文采名气,又或者单纯论相貌,诸葛瑾都属于不出挑的那个。
可偏偏曹昂却对这么一个人,另眼相看。
而后者经过短暂的茫然后,便重新镇静下来,穿越人墙来到最前方。
“子瑜,你是临沂人?”
“不不不,曹司马误会了,我是阳都人。”
见曹昂面现疑色,诸葛瑾继续解释道:“此前一直在南方游历,上个月刚刚返回琅琊,正巧碰到战事,就一直滞留临沂直到现在。”
“原来如此。”
曹昂点点头,就这样跟诸葛瑾叙起了家常:“我俩年纪相仿,子瑜不必称官职,直接喊我子脩便是。子瑜在南方游历,不知都去过哪些地方?”
“本州境内的东海、彭城、下邳、广陵以及扬州的九江、庐江、丹阳等地的大多数城市,都去过。”
“唔,扬州可还安定?”
“尚好。”
诸葛瑾抿了抿嘴,小心回答道:“不过也有贼寇聚众作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子瑜当大有所得。”
曹昂感叹一句,接着问道:“如今学成归乡,是有心出仕?”
“子脩谬赞,瑾自觉还差得远呢。”诸葛瑾却是摇摇头,“此次返乡,主要是担心家人。家父、家母早年便已辞世,除我之外,还留下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一直跟随鄙人从父生活。前些日子传来书信,说是家中有变故,让我赶紧回来。”
听到弟弟这两个字,曹昂瞬间眯起了眼睛,状似不经意的问出了心中最急迫的疑问:“弟弟?不知道多大年纪,叫什么?”
“额。”
诸葛瑾一愣,没想到曹昂会问出这个问题,“二弟名叫诸葛亮,今年十三岁。三弟诸葛均,今年只有五岁。”
话音刚落,却见对面正身端正的曹昂面现复杂、凝重之色,半晌之后才复归平静。
诸葛瑾有些纳闷:“子脩认识舍弟?”
“不认识。”
曹昂摇摇头,然后轻笑一声,“但神交已久。”
他岔开话题,又问道:“如今北方战事日酣,百姓或南迁或北逃,子瑜也有这个想法?”
诸葛瑾犹豫了一会儿,方才坦白道:“不瞒子脩,在下这次回来,确实有将家人迁往江东的心思。”
“乡土难离啊,到了异乡就是客人了。”
曹昂并不意外,感叹一声后劝道:“我倒觉得子瑜可以再等等看,不出意外,此战过后琅琊应该会重新安定下来。”
他想了想,说道:“就在刚刚,我军已经接手了阳都城。再过几日,便会和临沂城一样,解除通行限制。到时候子瑜便可归家,不过途中估计也不太平。这样吧,我派一队人马护送子瑜回去。”
说罢,不顾诸葛瑾推辞,强自安排了一队士卒作为后者侍卫。
“子瑜且先回家,再过几日,我定然登门拜访。”
最后,曹昂完全不在意人家是否要求自己,自顾自的定下了行程。
诸葛瑾欲哭无泪,心中很是忐忑。
不知曹昂此番垂青,对于自家来说究竟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