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朱由检召集内阁、各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通政使程启南于文华殿议事。
“河南道御史陈廷谟上疏议论蓟镇兵变,既然已经逮捕了顺天巡抚王应豸,就应该以同罪惩处蓟辽总督喻安性。诸位爱卿商议一下要不要处置喻安性。”
朱由检今天批阅陈廷谟的奏折,回忆起了蓟镇兵变的始末。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各镇军饷经常欠发,加上军中普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天启年间就一直有官员提出要裁汰军队,节省军费,因遭到边军督抚反对未能执行。年少的崇祯上台后,有理想,有抱负,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绩,改革弊政,中兴大明,于是在去年下旨要求各边镇裁汰军队。旨意下发后,各地督抚都不太热情,一个是怕裁军激起兵变,再者军饷本来就捉襟见肘,谁也不想砍自己的钱袋子。只有顺天巡抚王应豸率先响应,上疏朝廷裁减蓟镇军队33300人,每年可节省军饷50万两。消息传出后,被裁减的三屯营士兵发生骚乱,围攻遵化,索要军饷,多亏负责整顿蓟州兵备的右参政徐从治当机立断,驱散了乱兵。巡抚王应豸为了以绝后患,居然突发奇想准备在饭菜里下毒杀死所有相关士兵,引起蓟镇大乱,王应豸随之被逮捕回京。
无语至极的朱由检决定趁着议论处置喻安性的时机,停止裁减军队。不裁了发不出军饷士兵动乱,裁了士兵下岗没饭吃也是动乱,朱由检不由感叹,没钱的百姓难,没钱的皇帝更难。
“老臣以为蓟镇兵变之事皆因巡抚王应豸而起,如今其人已关押在刑部大牢候审。蓟镇乃边防重地,不宜再轻动总督,以给外敌已可趁之机。可下旨斥责喻安性,令其安抚好蓟镇士兵,不可使再生变乱。”天启年间,孙承宗督师山海关的时候,曾推荐喻安性任辽东巡抚,两人一起共事过,且相处的不错。重新起复负责北方兵事的孙承宗,自然希望继续任用自己熟悉且能力不错的喻安性为蓟辽总督。
“老臣以为王应豸之事,影响甚大,且下官犯事,带责上官,本乃常例,如不罢免喻安性,恐难以服众,请陛下明鉴。”原则性强的左都御史曹于汴据理力争。
“臣也以为当罢免喻安性。”“臣附议”。准备起复被魏忠贤罢官为民的刘策为蓟辽总督的钱龙锡和吏部尚书王永光纷纷附和曹于汴。
“臣认为当以边防安危为重,令喻安性戴罪立功。”“臣附议。”兵部尚书王洽自然跟总督军务的内阁学士孙承宗保持一致。善于揣摩圣意的医药部尚书周延儒,明白以朱由检的性格要是想处置喻安性,早就下旨了,因此也出言支持孙承宗的建议。
“此事本就与喻安性无关,督抚大臣怎可过于苛责,就按孙先生的建议执行吧。”清了清嗓子的朱由检宣布了决定。“此外,既然不处置喻安性,那王应豸虽然弄巧成拙酿成祸乱,但念其毕竟是一心为国,着刑部不必再审,让其罢职还乡吧。”
王应豸按照崇祯的命令办事,结果出了事,说明政策本身也有问题。身为皇帝,朱由检觉得自己应该有担当,出了事不能想着让手下背锅,不然谁还跟着你干?你发的命令谁还会再认真执行?通过崇祯的记忆,他看的出来前身是个没有担当的人,这是个很大的缺点。朱由检前身所在学校的校长,平常对老师们挺好,舍得发福利和奖金,开始的时候很受老师们爱戴,但是由于没有担当,很快双方就出现了裂痕。体育课上一个学生意外摔伤,家长来学校闹事,校长却逃避不管,最后相关老师独自承担了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和赔偿款,不久这位老师就调离了学校。老师们通过这件事看清了校长没有担当,不仅对校长的态度变的若即若离,管理学生上也顾虑重重,最终造成学校的教学成绩不断下滑,校长也黯然调离。因此,底层出身的朱由检明白下面需要一个用于担当,能为大家遮风挡雨的领导。
“微臣为大明贺,陛下宽仁,此乃圣君之风,大明中兴指日可待。”看到朱由检要保王应豸,以朱由检头号亲信自居的周延儒最先反应过来,连忙跪下高呼,以防有人反对。同时周延儒也明白,帮王应豸就是帮自己,他今天救了王应豸,以后他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有一个周延儒来救他。
“臣等为大明贺。”见周延儒开了头,本就有些兔死狐悲的众人也都顺势附和。官居右都御史兼巡抚,起居八座的正二品大员,说下狱就下狱沦为阶下囚,其人又跟朝中大佬没什么太大的矛盾,自然也就没有人非要落井下石了。
“军心一乱后患无穷,因为裁汰冗军闹出了这么大个乱子,朕当初还是太心急了,指望裁军节省开支本身就是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