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老家的名声已经坏臭了,所以纪若愚安葬了他的父亲以后,就卖掉了宅子。
他带着他的母亲一起,在淮安府租了一小间宅子,母子两个靠着打零工维持生活。
帮老王给鹿鸣书院送米,就是纪若愚找到的零工之一,可是他深深地恨着那个地方。
纪若愚是在七年以前,以秀才的身份,考入鹿鸣书院的,可是他一直没能考上举人。
书院的教室有限,座位也有限,每年都有很多学子想要考进鹿鸣书院,所以一直没有进步的纪若愚,被劝退了。
书院规定,连续五年都没有进步的学生,都会被劝退,可是人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
纪若愚刚刚考入鹿鸣书院的那一年,因为一些胡思乱想,就把谢澄安推下了城墙。
那件事没有证据,所以他们没有报官,也没有大肆宣扬,只有萧明允警告了一下他。
不论是书院还是苏文景他们,对待他,都跟对待别的学生一样。
可是从那以后,纪若愚就总是觉得,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打量他。
是这位同学,还是那位同学?
纪若愚觉得路过他的所有的同学,都在打量他,他们全都在背地里说他品性不好,表面上的友好和说笑都是他们装出来的。
他总觉得他被同学们排挤了,他们一定是有一个群,所有的同学都在,只有他不在。
那个群就是他们建来,专门议论他和嘲笑他的。
就连关系好的那几个,纪若愚也觉得他们有着关系更好的朋友,他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可是为了读书,他一定要忍,他好不容易才考进了鹿鸣书院。
有着这样疑神疑鬼的心态,能把书读好就奇怪了。
五年以后,书院就根据规定,劝退了纪若愚,同一批劝退的,还有十来个学生。
那十来个学生后来过得怎么样,纪若愚不得而知,他觉得鹿鸣书院就是在针对他。
只有自己不想读的,哪有书院劝退的?他一直安分守己,也按时交了束修,这项规定就是为了撵走他才设立的。
还说什么一直都有,他们全部都在骗他。
苏氏四子和萧明允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一定知道那件事。
他们一定是为了给谢澄安出气,所以才劝退他的,好深沉的心机,为了他们的名声,还装出一副友善的样子,硬生生地忍了这么多年。
纪若愚承认,苏氏四子确实是人中楷模,他要学习他们的优点,比如从容不迫,他要挑选合适的时机,在实施行动以前还要友善。
纪若愚一直在寻找机会,不过在饭菜里投毒这个方案,是在纪若愚接上送米这个零活的时候,突然萌生的。
在老王询问纪若愚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的时候,纪若愚脸不红心不跳地撒了个谎,说他叫刘阿景。
他的心理素质,比起当年在北城楼上,和苏时景对话的时候,强大了好几个层次。
他或许还是羡慕并且崇拜着,苏氏景字辈的这四位公子的吧。
帮老王送米的那几天,纪若愚便观察了一下书院买米的规律。
几天买一次,走哪个门,到后厨有多远,绕了几个弯。
谁查的严,谁查的不严,只要用心观察,这些问题就都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些年来,纪若愚学会的最有用的东西,就是要沉住气,他要等到四月份,新科进士们回乡报喜的时候。
他要用他的方式来惩罚这个虚伪的书院,虚伪的望族,和他们收来的虚伪的学生。
今日,又是给鹿鸣书院送米的日子,老王在去书院的路上碰到了纪若愚,他觉得纪若愚是个挺好的小伙子,就和他攀谈了几句。
可是纪若愚早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砒.霜掺在了这批大米里。
砒.霜微溶于水,如果直接将砒.霜粉末掺在大米里,那么厨师在淘米的过程中,砒.霜就会流失掉一大部分。
所以纪若愚事先将面粉揉成了米粒大小的颗粒,把砒.霜包在了里面,这项工作,纪若愚进行了整整一个月。
馒头在完全干透以后,会变得非常坚硬,可以用来砸核桃的那种,所以砒.霜馅米粒的外壳在完全干透了以后,也会变得非常坚硬。
淘米也只需要搅上几下,不会让它们的形态发生太大的变化。
它们和大米一起被蒸熟,盛进了学生们饭碗里,很多学生吃饭的时候不会那么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