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好宁樾并不陌生,前世对孔圣人的生平也有了解,帮了大忙。
沉思了片刻,拿起笔不慌不忙地答道:“圣人,生于鲁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不过也有一半考生蔫在了原地,已经知道自己夺案首无望了。
这种时候说什么都来不及,考的就是平时的读书的积累,经验,领悟。
有心人读书能悟出书外的东西,而大多数人读书则只局限于书本内容。
随着宁樾写完答案,太庙前的围观人群忽然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前三道题考院上空的蒙蒙光芒和混杂的微细才气并无多大变化。
但第四道题答完,只见考院上空的蒙蒙混沌中,原本杂乱无章的道道才气极速向若干区域聚拢,其他地方则黯淡了。
下方围观的读书人顿时兴奋起来了,他们都清楚空中的一幕意味着考生们已经分出了差距,并且随着考试进行,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才气最多的地方就是今年的前三甲。
那边,监考官何县令和冯延年魏元海对视一眼,都不禁点了点头,只有他们三个监考官知道那片区域正是今年的热门曾伦,周显,宁樾所在的方位。
“哈哈,果然不出所料,今年的案首必然会在麒麟座驾和两位豹车之中产生,两位大人你们看,今年的才气明显被往年多……。”
“不错,不错,此乃本县之福也是何大人教导有方啊。”
县学正冯延年捋须微笑,还不忘拍一下马屁。
何县令美滋滋,一指考院:“再观。”
考场里,宁樾打开第五道题目:“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因何说出此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典故在场的五百考生都知道,但大多数人只是死记硬背,并未钻研其他,一个个顿时目光呆滞,腹中无词,默默叹气,已经准备放弃了。
这道题有点刁钻,关键是思维角度转换,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典故释义,根本没想到别的。
宁樾微微沉吟着,根据儒家经籍记载,孔子一生大概有这么几回被人难倒,一次是两小儿辩日,一次是遇到项櫜,这两次都有据可考。
尤其是孔子遇到七岁的项櫜,被问得无话可答,大概时间无从考证,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应该就是是之后发生的。
想了一下,才答道:“孔子遇项橐被小孩难住,才有感慨。”
五道题答完,考院上空蒙蒙混沌中,大部分区域的才气已经黯然无光了,而某几个方位的才气却迅速聚拢,清晰可见了。
外面的围观的人群也爆发出欢呼声,所有人都知道今年的童生试前三甲已经出来了。
此时,宁樾打开最后一道题:“以墨海为题作诗一首。”
这就完了,只考五道题,宁樾还意犹未尽,可是其他考生却如释重负,因为这考题是越来越难了,尤其是四五两道题难住了多半考生。
终于结束了,人人如释重负。
童生试的诗词要求不难,没有韵律格式规定,只要符合意境就行,题目一出,一个个考生纷纷摇头晃脑,在心里酝酿起来。
墨海就是文人书写用的文墨,以此为题作诗很少,宁樾不禁皱起眉头,在脑海里迅速思索起来。
前面的五道题他感觉自己答的还可以,关键就看最后的诗词了,诗词能引动才气,也是最直接表达才气的方式。
如果能做出一首才气诗,必能引动异相,一鸣惊人。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周围一片安静,下方围观的人群也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何县令,魏元海等人都紧张起来,各自望向自己最期待的考生方位。
究竟今年谁会是本县童生案首?
宁樾?
曾伦?
还是周显?
到了此际,最大的悬念就是案首之争了,所有人都瞪大眼睛望着考院上空的蒙蒙混沌中才气变化,一下也不敢马虎,唯恐错过了。
整个太庙前鸦雀无声,静得连地上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过了一会儿,场上的考生中性急的人已经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开始默诵自己作的诗,不过他们很快就失望摇头,并无才气出现,也无异相。
剩下的人牙一咬,反正臭媳妇总要见公婆,不管不顾了,纷纷在心底默诵诗作。
不出意外,大部分人的诗作都平平无奇不起水花,天才毕竟是少数。
胖乎乎的曾伦趴在考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