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府,位于大夏国南域,乃江州下辖最大的一府,人口数十万,地灵人杰,物产丰富,拥有学宫近百家,有名的十七家,学风浓厚,遍布读书人和十国往来游学的大儒,人才辈出。
观海府并不临海,以境内的三大湖东明湖,南昭湖,北湖闻名。
从豆巴县去观海府大概半个多月路程,沿途都是官道,马车走的很慢,主要是时间充裕,也不急,一路走一路观赏风景。
赶车的车倌是个老丈,经常往来观海府,对哪里的一切都很熟悉,老丈谈兴很浓,路上打开了话匣子。
“这观海府不比豆巴,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对你们读书人来说,最出名的就是东明湖钓圣鲤……每年十国游学来的读书人到了观海府都要去东明湖试试手气……嘿嘿,那个场面……。”
“老丈,您快说说这钓圣鲤的事?”
宁樾之前也听周显说过这件事,不过也只是大概听听,并未在意,此时来了兴趣。”
“这圣鲤啊,听说是大儒升境用的,能滋养道心,非常宝贵,东明湖有个文心亭,乃是当年孔圣人钓鱼的遗址,读书人只要在在文心亭拜祭圣人,然后钓鱼就有机率钓到圣鲤。这些老倌也只是听说的,具体怎么,宁童生到了观海府可以去试试运气。”
“只要钓到圣鲤,交到府学宫,会得到赏赐,很多落魄文人,穷困未路的读书人经常去碰运气……唉,老倌是老了,不然也想去试试运气。”
老倌说着,满脸遗憾。
宁樾和两个小丫头都听的津津有味,对他们来说,这些事都很有趣。
读书人到了观海府,去东明湖钓圣鲤大多都不为得赏赐,而是想沾沾孔圣人的气运。
老倌道:“宁童生,府试还有三年时间,到了观海府也不用急,慢慢来,老倌等着你的好消息。”
“谢谢老丈。”
宁樾客气地道谢。
途中,在老倌的话中,宁樾对观海府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最大的感受就是那里人杰地灵,天才辈出,各县的童生案首到了观海府连前五十名都进不去。
宁樾心中的躁动,兴奋也渐渐平复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放平了心态。
在豆巴他是神童,天才,但到了观海府可能并不出众。
一路顺风,二十多天后,终于到了观海府,马车从城西进去,入城后只见城中繁华热闹,店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客商,贩夫走卒,十国游学的读书人,遍地都是佩剑的书生。
往前走了几步,就碰见七八个蓝衣举人,不愧是一府之地,真是举人遍地走。
街上风貌人情,往来谈吐,物产叫卖,无处不显示出一府之地的繁荣热闹,远非豆巴县可比。
进城后,老倌便辞别回去了。
几人便先找个了客栈住下来,旅途劳顿,宁樾和两个小丫头还是孩子,需要休息。
二日后,宁樾问明董夫子的家,叫了一辆马车直奔那里。
上庠学宫在观海府上百家学宫里面排名第四,董夫子是上庠学宫的夫子,又是告老还乡的进士,几乎全城读书人都知道老夫子,并不难打听。
半天后,马车到了城南董家,宁樾递上礼品让下人通报进去,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须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大步走了出来。
“宁童生,老夫已经等你多时了,快请进。”
董夫子半月前就收到了程昱老夫子的信,他和程夫子是故交,对宁樾的事迹也早有耳闻,当下拉着宁樾的手回到里面。
回到里面,落座毕,董夫子道:“宁童生,老夫已让人在城中找了一个宅子,过几日你就可以搬进去了,眼下刚来不急,先玩几天,等过段时间再进学宫读书。”
距离府试还有三年时间,宁樾要在这里读三年书,有个落脚处是必须的,这些董夫子已经替他考虑到了。
宁樾谢过董夫子,随后董夫子略带好奇地问了几个问题,见宁樾对答如流,只是一个孩子却才思敏捷,反应机敏,不禁暗暗点头。
豆巴县第一个麒麟座驾,也是观海府第一个,虽然宁樾的事迹早已传得尽人皆知,但董夫子却担心言过其实。这一番谈话下来,也让他彻底打消了想法。
随后,又聊了一会,宁樾便起身告辞,初次见面,也不便谈论过多,而且眼下最要紧的是先安顿下来,其他事随后再说吧。
次日,宁樾和方继业,两个小丫头一起去看董夫子说的那座宅子,那座宅子原是一个顾姓举人的,顾举人不久前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