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覃教练的新技术加持下,林北的耐力素质得到了不小的强化。
李覃教练的新技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大摄氧量。
所谓最大摄氧量,是衡量一个人在最大的运动强度下,身体每分钟的最大氧气吸收量。
光看这个名次解释,就不难发现,最大运动强度,这个主要是对百米比赛中速度最快,消耗最大的途中跑进行强化。
准确来说,应该是途中跑后半段加上最后的冲刺阶段。
提高机体在无力继续支撑的情况下,肌肉的耐力程度与运送氧气到肌肉的能力。
其实这一类的概念最初应该是为了中长距离项目而服务的,所以最开始看到李覃教练寄来的论文时,林北还有些疑惑。
不过当将整个论文全都读过之后,林北才发现,这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因为李覃教练的意思是,以加大呼吸深度的方式,提高机体到达极限时的氧气摄取能力,以此达到将体内剩余能量尽数榨干,再与氧气一块运输到肌肉的目的。
在袁国强的帮助,以及林北带头刻苦训练下,大家的提升非常快,极限状态下保持速度的能力,也是较之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训练技术的第三天,林北的尽全力跑百米的训练组数就从8组提升至12组。
这种就是实打实的的变化了,对于这种提升,林北心中也是非常欣喜。
原本他的途中跑阶段就是优势区域,现在再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强化以后,只怕在国内u18年龄段的百米途中跑末段到冲刺阶段这一段距离(60米—100米),将会没有对手。
在技术熟练掌握了之后,林北的训练节奏也是逐渐放缓了下来。
在进入到10秒60+的这个阶段,每0.01秒的进步都有可能颇费点功夫,要想在主观上看到成绩的增长与进步,只能等待技术动作的沉淀与打磨,太急于求成,反而不美。
所以在掌握新技术之后,林北又进入到了枯燥的打磨技术环节。
这期间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某些冒充清大招生部的老师竟然招摇撞骗到家里去了,然后被自己的父母以报警为威胁赶出家门。
以及陈瑜洛来训练队找过自己两次,两人到附近看了两次电影,逛了几次街等等。
对于林北来说,这些生活上的“调味剂”,让得他每次在训练课上更加卖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林北还是懂得。
……
又是一天的训练课程结束后。
今天和往常不同的是,训练结束后,袁国强并未直接让众人离开,而是让林北先将大家召集在一块,说是待会儿有什么事情宣布。
没过一会儿,一名带着厚重黑色大框眼镜的中年男子便和袁国强一块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中。
“袁教练。”众人向袁国强打了声招呼后,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年男子身上,很明显,待会儿要宣布的事情,与这位看上去显得亲和的中年男子有关。
中年男子的视线在每位同学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留在林北身上。
顿了顿,自我介绍道:“同学们好,我是清大体育部的黄老师。”
“黄老师好。”在林北的带头下,众人异口同声道。
然后这位黄教授便向大家说明了此次来意。
原来是为了邀请大家在暑假期间到bj去,参加一个由高校联合举办的体育训练营。
所谓体育训练营,在林北看来其实就和夏令营类似,不过一个是以游学、研学等教育为目的,而体育训练营则是以训练等提升体育成绩为侧重。
而黄教授的意思是,这次邀请的体育训练营是以bj各高校联合举办的一次活动,邀请各省市优秀的运动员或代表队,进行为期7—15天的大学训练体验。
这么做,一是为了让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提前感受校园的魅力,展示学校的硬件设施,比如食堂、宿舍以及训练场地等等,以此来吸纳各省市优秀运动员,说不定从中飞出来几只金凤凰,学校也可以跟着沾光。
二呢,也是为了完成教育部的任务,加快体教融合的建设速度,让国家更多优秀运动员能够免去后顾之忧,在赛场上为国、为省争光的同时,在学业方面也能得到支持,真正做到赛场是冠军,学校是学霸。
事实上,这种体育训练营在林北那会儿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四处开花,不过2003年这会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