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住她,要把野鸡装回去。
“瑾音妹子,你这打猎的手艺可以啊?”大山哥停下手里的活,过来看了看惊奇的说了句。
瑾音见奎叔不接,干脆往大山哥手里一放,“叔,这么些年多亏了您的照顾。您就收下吧,要不然我心里挺不好意思的,以后怎么还敢找您帮忙啊。”
“唉——你说这话……”奎叔感叹一声,想到瑾音家里的情况,刚想感叹又把话咽了回去,怕她想起她爹娘伤心。
“音子来啦!”红英娘擦干手,笑着出来,“你说你这么客气干嘛,乡里乡亲的。”
“婶,给小侄子小侄女添个菜!”
陶婶这个人,精明能干。奎叔和杨父是从小长大的好兄弟,因着这份情谊,这些年奎叔一直出粮出力地帮扶着原主家,在村里也尽心尽力地护着他们姐弟四人不被欺负。对于这些,陶婶一直是颇有些意见的。
瑾音能理解陶婶,现在谁家也不富裕,更何况自己家的情况。可陶婶有意见归有意见,却也没对瑾音他们几个使过脸色
更别提自己病重时,她让红英送来鸡蛋。这世上锦上添花常有,雪中送炭却少之又少。瑾音十分念着奎叔和陶婶的好。
“婶,我先回家了。”
“留下来吃饭吧!”陶婶笑眯眯的拉着她的手。
“还有两小的等着回去做午饭呢。”瑾音也眉眼带笑。正要转身,突然又想起件事,不好意思的说,“婶,说起来还得麻烦叔件事。”
“啥麻不麻烦的,有什么事直接给你叔说就行。”陶婶得了一只野鸡,心情也好,爽朗说道。
“明天叔去县城吗?去的话捎上我。”
奎叔点头道:“明天县城集市赶集,家里种了点菜正要拿去卖。你去是做什么?”
瑾音笑了笑:“今天打了几只野鸡,我想拿去换点钱,家里已经没粮食。”
“哟,看起来收获颇丰啊。那正好,明天上村口路边老樟树下等我,我和你大山哥在那里等你。”
奎叔一脸欣慰的看着她,这孩子大概和她父亲一样,打猎颇有天赋。这样也好,以后总算有一技之长,能撑起这个家了。
“好嘞叔,那我先回家去了。”瑾音得了消息,便疾步回家。她想着,下午无事,既然如此,带上弟妹去采摘蘑菇摘,明天一起带去集市卖。
路过村长家门口,杨青云、杨青书正被杨德良训斥,低着头诺诺不敢说话。
瑾音听了一耳朵,无非是杨青云、杨青书两兄弟念书不认真,成绩有退步趋势。
又给两兄弟布置了好些作业,把两兄弟愁的抓耳挠腮,偏偏又不敢回嘴。杨德良瞪了眼他们,挥挥手让他们走,两小子一溜烟便跑的不见踪影了。
瑾音捂嘴偷笑了会,等了一会才上前问候。
杨德良是村长的儿子,今年大概三十来岁,也是村里唯一考上秀才的人,只是多年未再考上举人,之前在村里开私塾,后又应同窗推荐,又于前年去了县城学堂教书。
他之前见瑾言勤奋,十分喜爱,劝说王氏,收瑾言在他名下教导过一年。后来家里实在困难,瑾言要辍学回家务农,他十分可惜这个徒弟,便找了关系推荐瑾言去酒楼跟着账房。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瑾音走到他面前行礼问好。
“瑾音啊,最近家里可好?”杨德良见是她,脸色缓和不少。
“家里一切都好。良叔,您何时从县里回来的?”
“学堂今日休沐,刚到家正好要去找你,你先在这等会。”杨德良和颜悦色的回答,便冲屋里叫了一句“云娘”。
瑾音正好奇什么事,只见宋云婶子提着个竹编饭盒匆匆出来,手里还提着一包油纸包着的糕点。
“瑾音啊,这些你带回去,和你弟妹一起吃。”
瑾音怎么好受他们的东西,连忙推拒。
宋云却笑着塞到她手里:“别忙着推拒,饭盒里的菜是你弟弟捎的。他们酒楼正巧碰上富贵公子办酒宴,剩了好些菜,经掌柜的同意这才装了些,托你良叔带回来给你们。”
杨德良在一旁点头:“瑾言这孩子心里很记挂着你们呢,可惜他那边没有假期。他在酒楼得了些打赏,也说让你存着呢。”
杨德良拿出一小串铜板,交到瑾音手中。
瑾音也不知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