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寒凉,门窗都敞着,高云衢自不会在这里解她的衣,双手不过是隔着厚重的衣衫收紧,吻重重叠叠地落下来,乱了谁的心?
高云衢并不过多索求,浅尝则止,也没有多少时间,便及时地停了下来,但方鉴却是被吻得软了腿脚,倚着书架轻喘。高云衢抱住她,扶着她的腰身,不让她往下滑,方鉴含水的眼眸似带着钩子,吸人得很,高云衢忍耐着将渴望吞咽下去,喉头隐秘地滚动了一下,落在方鉴眼里全是满满的欲望。方鉴凑上去,亲在高云衢喉间,高云衢哼了一声,按住她:“别闹,你现下又不管阿錾在外头了?”
“不想管……”方鉴闹起来也是任性,颇有些不管不顾。
“好啦,我只取些利钱,多的等到夜里吧……”高云衢拍了拍她的腰,安抚道。
“唉……”方鉴叹了口气,埋首在高云衢颈间,闭上眼睛享受难得的温情,“烦人的小东西……”
高云衢抱着她笑,怀抱暖得很,脖颈贴着侧脸,不过是小小一片的肌肤接触,就已是无比的满足。她们久久地相拥在一起,无惧寒风,无畏黑夜。道阻且长,有人同行便能一路生花。
————————————
*錾:zan,音同赞,小凿也。
————————————
**大人的辞官不全是给方鉴让路,她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全文完)
2023.10.19
第98章 附录-杂论两篇
(写作过程中一些杂谈,后续若还有,也更新在这里)
一【论父母与母父】
二【论加冠与及笄】
————————————————————
一论父母与母父
有朋友在评论区给我回复,说既然是女尊母权的小说,那么应该改父母为母父。我也在微博和晋江看到过这样的观点。
但我认为,词汇的用法应与文章的背景相关,若这篇文从古至今就是母权社会,那么母父的说法自然没有问题,因为在这个社会背景中父前母后反而没有生长的温床。但这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父母改母父好改,但官名和爵位呢?公侯伯子男又要改成什么呢?一些成语是不是也要改?改了读者能理解吗?想想就有点麻烦。
而若是如本文设定的这种从父权社会转向男女平权的类型,不论是自然转变还是强制变革,都很难一下打破几千年的语言体系。语言文字的改变应是自下而上的,就好比现今关于“的地得”的用法变更,官方的这一变更的源头在于有很多的人已经在如此用了(此处不论此事的好坏),而若是没有庞大的人群在使用而由官方自上而下的宣布改动,那么就会引来无数反对,学界自不必说,连没什么文化的人也要说官方多事。同样的道理,当所有的人都接受母高于父,世系传承皆依赖母系而非父系之时,母自然就在父前了,此时不必改革,文字语言自然依时而变,到了那时应也会有许多基于母系的爵位官位俗语诗句。这是自然演变的逻辑。
当然还有另一种强制革命的演变,这就是带着极强的目的性,甚至说目的不在于真正地改变语言,而在于一种自上而下威慑和宣告,是上位者在告知世人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实现这一事情,连带着背后的利益和阶级都要跟着一起变。这就有些类似清朝入关时的留发不留头,头发真的那么重要吗,不是的,重要的是那背后代表的汉人江山和文化传承、以及汉人各阶层的利益,清朝用什么来保证这样的宣告威力呢?是军队,是嘉定三屠。
文字和语言是表象,深层的东西是利益。上位者若是要去做文字和语言的改革,等于是把利益战争从里层拖到了表层,是撕破脸的战争宣告。但这并不划算,能凭着喜好杀得人头滚滚的帝王到底还是少数,更合理的逻辑是小心翼翼地端着锅,一根一根去慢慢抽掉底下的柴,失了柴薪火也就燃不了多久,而非扬汤止沸。
另外还有一点是,改革是复杂的,这里头包裹的利益是多重的,男女是一重,央地是一重,世家与寒门是一重,文武是一重,君权与相权是一重,剥削与被剥削又是一重,而这里面的每一重又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个人他不能简单地被划为男或女,从而让他们对立,他作为一个男性的同时他可能也是贫民是被压迫者是弱势者,而另一个她是女性的同时她又可能是君是世家是剥削阶级是上位者,这样的两个人的对立是男女问题吗?是也不是。那么如何去定位关系?应是抓主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