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星际历险之智能金刚 > 第14章 怪异文明

第14章 怪异文明

索不完的新奇!而对于这些独眼人而言,远征队就好像新降临的神灵一般——钢筋铁骨之下拥有着各种前所未见的‘神奇能力’!

队员们被供在神庙中与那座石雕为伴,隔三差五就会被那名老者率众围观,他显然是这个部落的精神领袖。而远征队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现“神力”,用些小“发明”——实际都是成熟的老旧技术——来助力小镇的生活和生产。另外,也终于有条件让涡轮专心给蓝波的飞翼做了个小手术——维修飞翼舵面伺服轴承。终于恢复了他的飞行能力!

现如今,科技不仅加强了部落的生产力,还为远征队带来了特权。在小镇内,队员们可以畅通无阻的四处游荡,到哪儿都能享受到恭敬和热情,就连小图腾都因为第一个将他们领回小镇而成了孩子王!

这期间,远征队耐心摸索对方的语言,他们借助智能系统的效率、意识模块的悟性,以及信息存储技术的加持,很快弄懂了外星基础用语。而让队员们惊讶的是,对方学习语言的能力也超乎寻常,双方很快就实现了基础对话,这情况和当初涡轮扫描小图腾脑部构造时的分析吻合。

通过交流并结合勘察,远征队得知这些外星人称自己为巴隆人,他们所在的小镇叫雪特城,城外的火山叫雪特山,是座死火山。而远征队之前在丘陵丛林中撞到小图腾前眺望到的烟柱是城内祭祀天神时点燃大型篝火导致的。这里的大型祭祀有点像地球上一些民族的火把节之类的传统活动——将大如宝塔般的柴火扎点燃,借着熊熊烈焰完成与天神的交流。

按照音译,小图腾名叫卢比;那名老者的确是部落的长老,名叫卢明;用矛射沙王的那个头目是卢比的大伯——根据他们的亲缘关系按地球习惯称呼——名叫卢飞。而当初抱起卢比躲避远征队员的那人是他父亲,叫卢奇。

借相互熟悉后亲切接触的机会,涡轮还扫描出个让人惊奇的事实:巴隆人有两张嘴,除了那张似乎随时要吻人的进食通道外,还有一张隐藏在下巴与脖颈之间的唇口,这道口子才是他们的语言器官!

巴隆人还不明白他们脚下的无边大地其实是个‘圆球’的事实,更别说行星绕恒星公转之类的概念了。要建立当地准确的时令系统还得远征队自己推算:根据巴隆人的描述,巴隆星只有热季和凉季两种季节——至少远征队所在的地区是这样。季节更替周期大约要70个巴隆日。

以地球公转轨道的对称性做对比及推测,公转周期理论上有四个季节时段,这说明巴隆星的自传轴和公转轨道有可能几乎垂直,或者她的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形,从而导致冬夏、春秋这两对季节的气候几乎一致。那么,巴隆星的公转周期应该是约280个巴隆星日,再根据之前测定的昼夜周期接近36小时,可以推算出巴隆星的一年的时长相当于约420个地球日。

雪特城目前的计时技术很有趣。他们根据祖传经验,在小镇的不少地方制造了石砌计时器,这是一套滴水计时系统,人们在石砌水柜中注满水,通过一个细小的、尺寸统一的开孔让水慢慢滴入一个带有刻度线般刻痕的小水槽内,他们把一昼夜分为八份,当刻度线全被淹没就表示过了一个昼夜,会有专人立刻放空水槽并为水柜补水。远征队用这个系统验证了一番,一个巴隆星日的确是36小时。

虎贲眼见计个时还这么麻烦,就指导他们用石板和长矛造了几个日晷。虽然也是老掉牙的地球技术,但精度比水槽高许多而且还方便,一下为巴隆人节约了不少人力,这也是远征队被巴隆人奉作上宾的原因之一。

巴隆人的文明程度很原始,却让惊人的疑点越来越凸显:从生活习俗和技术水准看,巴隆人的认知水平相当于地球新石器时代晚期,但他们却能修筑出相当于人类青铜器时期建筑水平的石砌房屋。如果说是某种尚不明确的本地环境造成了这种技术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那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巴隆人根本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手中却握有配备工艺精湛金属矛头的武器,尽管只是少数长矛。

远征队找机会仔细查看了那些矛头,它们明显是利用一些机械化装备的零件粗略加工而成,经检测竟发现,这些金属制品不少都是高强度合金。据卢明说,这些矛头是用神兽骨头做的!

“以前四百多年,大概,有很多天神落下,劈开山、起狂风。赶我们走,又教造石屋。不能接近天神,有风沙挡,神天空飞两百年,后来不见了,风沙里一些神兽,死的,砸,砸烂它们身上,得到这些。”这就是卢明用刚掌握的地球语言磕磕巴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