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坛,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大型讲座,由文界泰斗亲自传授经验。
泰斗讲授完毕后,文界名人也都有机会上台探讨、分享,如此扬名的大好机会,黄老夫子自然不会错过。
前线战事不利,边疆不断后缩,朝廷无将可用。
于是去年讲座的主题定为爱国,以期能够招揽更多的有识之士。
去年讲座举办的十分成功,大大的刺激了玄雍百姓的血性。
无论是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都头脑一热就想要参军。
最讽刺的是,只要报名费交的足,瞎子都可以参加弓箭手和弩手的选拔。
为了防止资源浪费,今年的主题,则定为是天赋。
侯讲席,黄老夫子端坐其中,嘴里默念着早己准备好的稿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是……”
不知背诵了多少遍以后,黄老夫子终于如愿登台。
刚一开口,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切入点有些意思。”
可是,随着黄老夫子的讲述,大家不禁疑惑起来,
“厉卿尘,不是那个最近很火的博览群书的才子吗?原来他是黄老夫子的亲传弟子,难怪。”
“可是黄老夫子似乎是在拿他做反例呀。”
“仗着自己天资聪慧,却不学无术,甚至连字都懒得写?真的假的?”
“估计是真的,厉卿尘商贾出身,如果中不了前三甲,那读书也无用,我要是他,早就去学生意之道了,谁会浪费时间去读书?”
“不尊师,不重道?读书无用?太过分了,这个黄口小儿,我赵西定去找他要个说法。”
“我广坤也去。”
“带我一个,竟敢污蔑圣贤之道,我王木生就算是拼死也要他给个交代。”
“兄台高义,在下南洋刘能,愿与兄台同去,舍身护我圣贤之道。”
一时间,群情激愤。
众学子青筋暴露,双目喷火,甚至于当年玄雍皇帝被迫为草原狼王牵马时,他们都没有如此愤慨。
也不知这些学子的目的究竟是想出风头,还是真心想要守护圣贤之道。
不管学子们的恼怒,厉卿尘此刻正安心窝在家中。
美女丫鬟揉肩捶腿,不时还能吃上几口甘甜的水果,真是妙哉。
再有两月,就是郡试开始。
玄雍王朝的科举之路,共有五次考试:县试,郡试,州试,会试,殿试。
其中,县试最不重要,县试为县级考试,一年举行两次,不计名次,只看是否通过,通过后则为童生。
一般大家口中的书生和读书人,最低也得是个童生,否则,就不能以读书人或书生自居。
之所以说县试不重要,是因为其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的,甚至只要交纳足够的钱财,不去考试都可以通过。
不过为了防止被人抓住把柄,厉卿尘还是在去年就乖乖的参加了县试。
再来就是郡试。郡试,一年一度,相当于是市级考试,从郡试开始就需要给各郡城的考生统一排名。
郡试第一为案首,通过郡试,便是秀才身份。
然后是州试。州试,省级考试,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秋闱。
州试通过则可获得举人身份,而州试第一则为解元。
再然后,就是会试。
会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州试下一年的春季举行,所以又称春闱。
会试为全国范围的考试,由礼部在京都主持,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会试。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通过会试,便是贡士。
一般来说,成为贡士便可做官,至于官职大小,则需要看他在殿试上的发挥了。
最后便是殿试,殿试在皇宫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属于最高级别的考试,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
殿试排名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商贾之家,若非殿试的一甲三名,则虽有进士出身,也需要打回原地,不可为官。
玄雍某处渔村,厉遥环告别了母亲,在母亲关切的注视下,缓缓消失了身影。
刚一出村,厉遥环就俯身下跪,朝着母亲的方向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娘亲,女儿一定会考取功名,成为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的。”
都说父母之恩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