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五百亿,其中的大头让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吧?
那还要资本运作干什么?
干脆把股份分了,人均一份不更好?
做梦呢!
所以一般的资本根本不打算参与,目光长远的大资本,则试图加入进去后,慢慢影响改变这一结果。
比如,将来把全职员工改成劳务派遣的临时工,把原本需要缴纳的五险一金,隐形福利待遇通通砍掉。
比如蜂鸟和拼夕夕互补的商业模式就不错,持续投入产出不多的环节通通外包出去,管什么用户体验啊?
没事多花点钱给掌握舆论的公司打广告,让后者帮忙操纵舆论,屏蔽不利的信息就好了。
利益受损的个人,永远别想和大集团斗,就像李泽华开会说的那样,公司养一群法务干嘛用的?
不就是拿来对付这群看不清形势的个人么(原话是应对竞争对手恶意摸黑,违约,侵权),节约出来的成本大家一块分,多完美。
这一点在股市反应出来的结果更直接,比如后世做一万多亿销售额的京东,正常来看应该比2000多亿的拼夕夕市值高吧?
结果完全相反,万亿营收的京东,只有拼夕夕四分之一市值,和营收对此正好相反。
而京东的公开数据显示雇员60多万,而拼夕夕呢,才1.3万人,依靠巨大的人力支出成本差距,拼夕夕愣是以600亿净利润。
碾压前者200多亿净利润,成功登顶东大电商行业市值第一宝座。
这就是资本最直接思维模式,我投钱给你,不是让你做慈善,不是让你改善基层员工的福利待遇。
更不是让你准备用这个商业模式,去惠及多少家庭,改变多少人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这关资本什么事?
真正的资本,从来只在乎你能不能够在占领市场后,通过合法的,不合法渠道赚来的钱,100%交给资本。
如果不是需要人来做市场,它们宁愿一个人的工资都不付,尽最大可能削减成本,多赚利润。
一旦出事,立即塞钱操作舆论,买通关节,压热度,能处理掉提出问题的人更好。
万一失控,给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丢出个替死鬼平息众怒就好,接下来酒照喝舞照跳,天下太平无事。
它们永远不会考虑所谓的行业可持续性,反正一个行业作没了,换个赛道继续玩,只要能赚到快钱和超额利润就行。
它们把市场环境搞得一团糟,反过来埋怨普通人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典型的既要搜刮最后一个铜板,还要怨恨穷人为什么不消费。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生产过剩基本属于这种资本极限运作的恶果,极少数人收益,绝大多数人承担严重后果。
放在此时的拼夕夕身上,是同样的道理,利润都被下面人分走一大半,这个分配模式很遭人恨。
虽然不太可能有其它资本介入进来竞争,商业模式有很大可能成功,但做起来以后呢?
已经加入,或即将入局的大资本很反感这一套,对竞争对手来说,则是怨恨加绝望。
资本绝不会从自己兜里,多拿出一个钢镚与人分享,更别提主动给基层员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
这就是淘点点,菜鸟包括现在的淘多多和青云系竞争时,所面临的一个致命缺陷。
不给钱,员工没积极性,导致大批量被挖走,业务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在有服务对比的情况下,客户会用脚投票。
给钱,增加的额外负担不是一点半点,看青云系这个死样子,每天都和饿死鬼投胎似的,永远招不满。
而有人就有服务,没人就没服务,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机器客服,来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那要增加多少钱才合适,又要招募多少人,投入多少亿资金,才能压制住青云系?
最后要投入几个一百亿,才能从青云系手里夺取市场份额,并彻底打败它呢?
一算账,所有人都不吱声了。
这就引申出另一个主流思维,既然给自己投资的企业做加法,没办法干掉青云系,那就想办法拿钱出来,给它做减法。
只要青云集团自我崩溃掉,或者想办法在市场上给它污名化,让潜在消费者讨厌它,甚至拒绝接受它的服务,不就好了?
家电传统渠道商的集体跳反,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和很多资本默契的一拍即合,矛头直接对准青云集团。
好在,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