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能根据多个订单远近程度,合理规划配送路线。
周边最显著地标建筑将提供现实参照物,方便配送员进行精准定位。
中途还能通过扫描订单纸质二维码,进行转单或其它操作,而在订单完成后,该二维码自动失效。
当前技术下,还只能做到一地一码,将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必然是地址随机生成,只能通过app后台在订单有效期内看到信息。
一但订单正常结束(送达两小时内无投诉),商家和配送员,除非通过个人记忆,否则无法通过app配送痕迹找到该消费者。
这样就从根本上断绝集团内部某些人,为了巨额利益铤而走险,向外部不法分子提供用户信息。
而最终所有数据将会自动上传青云大数据中心,总公司以下管理层将无权查看绝密信息,他们只能通过大数据中心反馈回来的数据。
分析具体某地的商业行为是否出现异常,是否需要增减配送员数量,以及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等等。
这就是大数据中心的魅力所在,它能赋予青云集团旗下任意产品,参与到整个生态链中进行优势互补。
竞争对手想要切入任何单个行业,都要面对整个青云生态链的竞争。
它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及时汇总全国范围内实时发生的商业行为,并作出最精准的反馈和处理。
后续包括快递包裹,物流运输,酒店预订,机票铁路客运,网购数据,浏览数据,充值及消费等所有个人互联网痕迹信息。
都会以加密形式汇总到一地,这个地方一定是交通相对偏僻的内陆城市,远离繁华的城市群,每一位能够接触到核心信息的人员。
都将受到最严密监控,以确保他们没有机会将手上掌握的用户资料泄露。
当然,留给各地职能部门的后台仍会存在,不过青云集团会变相提高门槛。
未经单位允许的正式调查?
不好意思,全是随机生成的代码,想要看到真实信息,盖公章的正式协同办案公函出具一下,否则任何人别想再通过后台随意查看。
前世的腾达大数据库下面有个司法对接中心,没道理青云集团不能照猫画虎,弄出类似保密系统。
当然,这套系统很繁琐,需要多个市场占有率极高的软件app服务商,毫无保留合作才能弄出来,运营的成本非常高。
巧了,青云集团有这个商业覆盖基础,最关键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控股股东,能让旗下所有子公司共同参与大数据计划建设。
未来数之不尽的商业信息将在大数据中心汇总,筛选出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部分,为集团未来商业扩展方向指名道路。
实现这一切的外部基础,是和三大运营商达成的一项虚拟号码操作系统合作,即拨打的临时号码,经过系统匹配一个真实号码。
负责运营这套系统的青云集团,隐藏了真实数据,只给互联网服务商提供虚拟号码和虚拟信息,将核心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想要绕开这层体系非常简单,任何app服务商都可以拒绝青云提供底层服务,但也意味着它将失去这套体系提供的便捷服务。
非强迫,纯自愿,反正青云应用商店会主动淘汰,那些拒绝合作的厂商,并对绕开应用商店下载的服务进行风险提示。
这就是掌握手机硬件的先天优势,腾达的用户基础够多了吧?
后世想凭借腾达应用宝倒逼手机制造商,结果分分钟被吊起来打的鼻青脸肿,不得不乖乖给制造商交买路费,换取软件被放行。
李泽华拼了命也要把荣威做起来的原因同样如此,熊猫/荣耀共用青云软件应用商店,荣威单独用换汤不换药的另一套。
将来出现不死不休的商业竞争,他一定会动用这张王牌,公开拒绝下载更新是授人以柄,可每次更新审核时找点麻烦绝对没问题。
这一整套系统,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规模骇人听闻,可当李泽华在决策委提出时,却没有一个人反对。
最多是担心政策层面的监管风险。
只要它能顺利研发并投入运营,意味着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青云集团将提前锁定一个行业巨头位置。
蕴含的经济价值,无可估量!
甚至一定程度上,青云将成为商业社会无法被取代的水电基础。
而这一切的源头,听起来挺可笑,最起码李泽华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应对来自上层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