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海外的资金进来,需要各种手段进行私下洗,现在完全可以弄几个游戏公司马甲,然后肆无忌惮倒手后,直接投给金融债券。
再输送到地产项目,造成抢购热销的轰动性效应,吸引更多人进场接盘。
而原本配合的金融机构,也惊喜的发现,好像移动互联网将机构和投资人的关系,瞬间拉近十倍也不止。
以前需要面对面大费周折说服投资人,购买相应理财产品,还要寻找合适项目进行投资漂白,创造附加价值。
现在完全不用等了,只要有一个看上去像样的地产项目,完全不用过多解释,只要把周期回报率挂上去,再安排自有资金带动一波抢购热潮。
瞬间就能卖出去。
为什么
因为以前电话,电脑沟通覆盖范围有限,而通过腾达扣扣软件,同一时间能覆盖几千万,甚至更多的投资人。
虽然大部分是没什么钱的牛马,但架不住金融机构发行债款时,可以将原本几万几十万一份,大多数人买不起的投资份额。
拆分成一千,甚至有需要,一毛钱都可以买一份,移动互联网,将人与人,机构与人的距离,拉近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普通人本身就缺乏辩证理财产品风险的能力,加上平台故意引导,甚至采取模糊化销售策略,将本不应该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产品。
包装美化一下,瞬间打造成投资回报率超高的明星基金产品,普通人还不一拥而上,只恨爹妈少生两双手,唯恐买不到高回报的产品。
如此一来,社会资金快速集中,而掌握这些基金的幕后资本,则可以通过合法途径,为自己子公司项目买单。
以前大半年才能玩一回的地产投资项目,现在可以同时开工好几个,甚至还能捆绑销售,相互提升名声吸引很多人接盘。
胆大点的根本不用再等销售回款周期,只需要不停的拿地,不停的融资,不停的包装项目即可,因为市场上的资金取之不竭。
以前能在银行,金融机构购买产品的高净值投资者才几个
哪怕北上广深,了不起每座城市也才一百多,几百万人而已。
现在呢,根据最新数据,支付保,微支付,财付通的活跃用户总量,排除重复注册的也有两亿多人。
一人拿出一万块,就有两万多亿。
用这笔钱,再去撬动银行的金融杠杆,不加控制的话,十倍都不止,因为金融机构为了转嫁风险,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多价值。
就会大肆甩卖,抵押手里的金融理财产品项目,比如借给某地产商1个亿,约定一年还款,到期本意总计1.08亿。
难道金融机构是傻子
就乖乖等到一年后才拿这笔钱。
不,这群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群之一,会用一个月,甚至更短时间,打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的关系,提前甩卖这份提前锁定利润的合同。
银行一看,哦豁,1.08亿的合同,有土地等大量实体净资产做保,有大量预售合同收入保障利益,现在只卖1.03亿。
拿来就有500万净利润,那还不赶紧拿过来,别以为银行傻,有时候贷款任务都不一定能完成呢。
何况它们拿到手里,也不一定就等着收利息,还可以找关联企业1.06亿买过去,对方有了这份合同收益保障。
又可以从银行贷出一个亿,甚至更多,反正有合同托底,大家都不担心抵押物出问题(除非地产业务崩盘)。
于是,在有了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加速以后,大家一环扣一环,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开发出层层捆绑,层层赚钱的新模式。
香江老牌地产公司,本就有大量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更复杂的资金来源,趁着掌握腾达这层关键资源的优势。
大有一副趁着监管层没反应过来之前,吃下一切肥肉的架势。
所以腾达账面上,一度躺着数千亿沉淀资金,在内部的账户里互相倒腾来,倒腾去,关键谁都在赚钱!
将零钱存入支付软件拿高额利息的普通人,付出高额成本募集资金的基金会,拿到投资的公司,以及银行,其它金融机构。
总之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在赚,仿佛利润是凭空掉下来的一样。
地方衙门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对其中一些隐患完全视而不见。
那么到底,谁亏了呢
普通消费者和劳动者。
不管在这个阶段,买房买车还是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