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校接孩子真不是个好活。
春秋天看似不冷不热,雨似雾似幻。说没雨湿气扑面,不一会浑身潮湿。说有雨,眼前是随风飘荡,两手合拢抓不住的牛毛。
城市生活喧嚣繁忙,人就像上足劲的发条。
小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霹雷电闪过后,蚕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的砸下来,先疏后骤,渐渐连成了片。雨大下的乌烟,屋檐的,房顶楼面漫起云雾。地面水汪里,一个雨点,一个泡。雨水哗啦啦的响着,让人感到屋里的安生。离窗不远处的大树上,叶底倒挂着只蝉,呆呆的像是玉石雕就。台风没来,大雨如约而至。
美丽的花大姐,在嫩叶上爬动,寻觅着上面的蚜虫,陡然受到惊吓,迅速撇开红底带黑点的硬壳,抖动黑色透明的薄翼,嗡的一声不见了踪影。
这些情节感受,只要经常接孩子的家长,是不要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的情景。
一场寒流,天灰蒙蒙的,好像晚秋的凄凉。人们重新拿出洗晒好的冬装,嘴里嘻嘻溜溜的说,这死天,不正常!其实正常的冬天是什么样,他们经过多少?
冻的嘴唇像刚馋馋的大把吞吃过桑葚,乌溜溜的,惹得熟悉的人拍腿大笑。那些看a级片着迷的,则斜斜的蔑视,很前卫的说:这样才性感?抹过法国唇膏的效果!
陡降的气温如果不一般,就是检拾起冬季的衣服,出门仍然挺不起腰板。只是那风仍然寒冷,刮在脸上,针扎似的疼。
在这下学期即将结束,等待野游学生归来的时候,和柯晓宇一样接孩子的人都很焦躁。
路两边,甲壳虫般聚集着接孩子的人,大半是花白头发的老人。夹杂着几个三四十岁的女人,也是胖瘦高低不一,这些年轻人的共同特点:说话声音高,笑声大,没有一点顾忌。
这天接下来的时间,柯晓宇和女儿发生了激烈冲突,而且和《木屋别墅》有相当关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