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积极出笨力,要是我……
他没说出来的意思是:要是我当家得让你……
我正热的难受,听到风凉话,不由的一瞪眼,问:要是你怎么样?
匡同新脑子转的快,碰到南墙就回头,梗都没打:要是我,也得顾不得擦汗,想法完成任务!
说着话,也就到了七九年。这段时间,匡同新干活有气无力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在车间上班,也是上知天下知地,滔滔不绝的讲述外边的新鲜事。什么走私啦,双轨制、批条,地摊,之类的新名词,让我们这些只知埋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的人好生惊讶。
再后来,看到他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玩电子表,拎三洋双卡录音机。
然后,匡同新从我们这群工人中当中消失了。
他选择了下海。
在这之前,匡同新犹豫了好久。七八年前后,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各级政府看重的煤矿企业,那是金饭碗,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扔掉金饭碗,凭匡同新的精明,那也是经过探索思考才做出的。外边的世界,应该说满地的金钱和捡钱的机会,对他诱惑太大。就像一块咸鱼,挂在馋猫的鼻子尖上。含着涎水转来转去,匡同新不可能再干出大力,拿小钱的活。
穷则思变,有人说中国最早富起来的,是那些孤注一掷的穷人。这话说的有些偏颇!应该说是掌握批条大权,和能得到批条的人。这两类人,开始后一类人挣钱多,因为前者还受着多年教育的束缚。不敢自己去干,只能假手他人,自己收点零头。后来嘛,大家都清楚……
七七年以后,匡周吉的老战友陆续回到实权岗位,十年浩劫,对他们的伤害太大。复职后,老战友们的走动多起来,几年的分隔,让他们的感情再次炽热。平时老伙计见不到面,也会打个电话互通消息。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朋友找到了匡同新。
前边说了,匡同新的朋友很多,三教九流的神圣都有。第一笔是沿海养殖户想买废旧钢丝绳,那是当时种植海带必不可少的物资,偏偏煤矿上这东西多。
既然要搞市场经济,有需求就有市场。匡同新的老爹,有一帮老战友,自己也有批条子的权力。
在当时推行双轨制,就为匡同新这一类的人,以及他交接的朋友,打开阿里巴巴宝库的大门。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