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结为一伍,伍中推选一德高望重者为伍长,此人需明理公正,处理一伍内事务,调解纠纷,确保和睦共处。
二伍相合,组成一什,什长犹如什中砥柱,统筹调度,协调邻里关系,使得上下一心,左右和睦。
再者,十什汇聚成一里,里长重任在肩,他不仅需维持里内治安,更要关注民生,解决百姓疾苦,确保一里之地井然有序。
而十里之地,则设立一停,停长直接受县长官统辖,此乃幽帝深思熟虑之策,意在削弱豪门大族对地方的掌控,强化朝廷权威,防止政令在世家公卿的干预下打折。
如此一来,中央政令如行云流水,自上而下,畅通无阻。
各层级管理者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既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此新政一出,举国震动,百姓欢腾,皆称幽帝为英明之君,新政之举,实为国家之幸,万民之福。
昔帝国疆域万里,地域广阔,风俗百态,户口之数如浮云聚散,难以一概而论。
是时,幽帝登基,锐意革新,欲以铁腕整饬天下,遂颁新政,以五人为一户,如北斗七星,疏而不乱。
各邦国虽可依地势人情微调,然大体皆遵此规,犹如江河归海,万流终一色。
诏书昭昭,笔墨煌煌,记录此事,务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度量衡之制,幽帝亦精心擘画,长则以丈,宽则以尺,重则以钧,量则以斗,使四海之内,计量同一,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无有偏颇。
世间言语繁复,犹如百花争艳,然法令者,犹如雷霆之令,清晰晓畅,不容丝毫混淆。
幽帝命人编撰法典,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旨在使山野村夫,市井小民,皆能明了于心,行止有度,如日行其道,月行其轨,不敢稍有逾越。
此新政一出,天下震动,百姓称颂,虽有异议,然大势所趋,犹如狂澜难逆。
自此,帝国之秩序,犹如经纬交织,虽繁复却有序,户口之数,度量之衡,言语之异,皆在法度之中,显现出幽帝治世之雄心与智慧。
建平九年,秦地风云突变,秦侯嬴止,一世英名,史书敬之为秦止侯。
其麾下有一猛将,名叫影葵,此人勇猛无畏,智勇双全,手握雄师,屯驻于庸关,此地距帝都仅隔五十里之遥,犹如一柄利剑悬于王城之上。
一日,影葵上书一封,字句深沉,犹如暗夜中的雷霆,震动朝野。
其言辞间虽未明说,但暗示之意明显,似有请帝诏以安军心之举,实则暗藏汹涌,令朝廷上下皆感不安。
幽帝闻之,心头犹如压巨石,忧虑军变之患,恐江山动荡,社稷不稳。
于是,幽帝果断施令,昭告天下,召集各地诸侯共赴王难,一道勤王之令如烈火燎原,疾风卷席。
陈、上京、丰、东妃、离五国闻讯,纷纷响应,举兵相助,连同京、灵二都,共计十七万精兵强将,如钢铁洪流,在帝都东岸列阵而待,与庸关之师遥遥对峙,声势浩大,威震天地。
冬日严寒,霜雪铺地,犹如银甲覆原,而秦止侯却不惧此凛冽,他身披铁铠,手持长剑,身旁仅随一侍卫影葵,毅然踏入那繁华而又肃杀的帝都。
其决心坚定,目光如炬,直指皇宫深处的幽帝。
帝座之上,幽帝心事重重,明知此行难以回避,终是应允了秦止侯的一面之请。
朝堂内外,文武百官皆屏息凝神,注目此事,如鹰视狼顾,天下局势紧张,仿佛一根紧绷的琴弦,蓄势待发,只待那一触即发的瞬间。
秦侯步入大殿,步履沉稳,面色冷峻却又满含忧国忧民之情。
他跪拜于帝前,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微臣秦侯,目睹帝室蒙难,世间纷乱,特召集各地公卿,共商国是。臣愿举全国之兵力,誓师前行,奔赴王畿,以尽忠君护国之责,此乃臣等赤胆忠心,勤王卫道之举也。”
此言一出,殿内肃静,唯有秦侯的话语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字字铿锵,如同战鼓擂动,震撼人心。
朝堂之上,群臣默然。
影葵拜伏于地,沉声道:“陛下明鉴,臣虽为太祖之后,然我一族自中宗年间遭贬谪,血脉分散,各支系命运多舛。
至臣这一脉,早已远离帝室,仅以秦地为家,与朝廷之联系,犹如断线之风筝,飘摇无依。
至于同辈亲人,大都散落在民间,或耕或读,鲜有涉足朝堂者,臣孤身一人,代表的仅是影氏一族在秦地的延续。